第(3/3)頁 諫臣以禮勸諫君上,用則留,不用則去。 爭臣。 死爭之臣,以生死強諫君主,用則生,不用則死。 鋪臣,就是輔弼之臣,轉能夠合謀同力,率領群臣強力匡正國君,國君雖然不安,卻得不接受,國家的禍患由此得以解除,最終得到君尊國安的結果 拂臣,乃拂弼之臣。 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竊取君王的權,糾正君王的錯誤,安定國家于危難之時,解除君王于失政之辱,最終大利于國家社稷。 李牧心里清楚,他此刻的所作所為,便是一個十足的拂臣。 雖然李牧清楚臣道的根本,是從道不從君,國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但是,對于趙王而言,這便是最大的背叛,他的處境很不好。 當此之時,他的行為,不顧生死而無私心,忠誠無畏而至于大公,可謂通于臣道之極致,臻于四臣之峰巔。 但是峰巔的極致,也是危險的頂點。 拂臣之行,已經抵達臣道的極限,雖然挽救了國家社稷的危難,卻動搖了君王統治的根基,也斷絕了繼續為人臣的后路。 信陵君能夠善終,那是因為戰國之世,大爭天下,在也前往趙國,但是他卻未必有這樣的機會。 這個天底下,沒有一位君王能夠容忍拂臣,拂臣出現之日,就是君王危殆之時。 李牧心里清楚,拂臣根本就是以君臣俱傷的非常手段,拯救國家社稷于萬難,不論成敗與否,都失去了在同以朝廷之上相處的可能。 但是站在這個位置上,李牧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可以說,嬴高此舉誅心。 這一戰雖然沒有徹底的擊潰他,但是卻讓他與趙王之間,沒有了共存的可能,那么他死,要么趙王死。 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站在幕府之中,李牧南望邯鄲,在這一刻,他的心里竟然期望趙王死在嬴高的手中。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