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嬴政疏忽了。 文人士子往往才是軟骨頭,當刀劍與文人相遇,最先卑躬屈膝的一定是文人,而不是最先折斷了刀劍。 這樣的例子,在中原大地之上比比皆是,就連最大的士子的代表曲阜孔家,也就是后世的衍圣公家族,也是換主無數。 有時候,事情往往如此離奇,讓人覺得好笑。 講究依法治國的大秦,最后死在了亂法之上,講究忠君愛國的衍圣公家族,遇見異族就像是哈巴狗一樣跪著求生。 這個時候,嬴政不清楚后世的歷史,要不然,他一定會大開殺戒,而不是善待士子。 文人士子十有八九都是養不熟的白眼狼。 他更想嬴高善于治理國家,擁有強大的政治能力,而不是像一個武將一樣,在戰場之上搏殺。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作為一個大秦公子,大秦朝野上下幾乎默認的儲君,嬴政認為此刻的嬴高雖然鋒芒畢露,卻極為的不合格。 他總覺得嬴高不太成熟。 大秦需要的并不光是一個沙場縱橫不敗的武將,更是一個英明決斷的儲君。 有道是: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他更希望嬴高成為廟算型的統帥,而不是戰術型統帥。 畢竟一旦嬴高成為了大秦的王,就注定了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故而,必須要用伐謀伐交的方式,來左右戰爭的勝負。 正如惠文王所言: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