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七十六章 斯文掃地-《亂世棟梁》


    第(1/3)頁

    夜,虎牢,驛館,侍中王玚在此下榻,休息一夜,次日再前往洛陽。

    因為虎牢和開封之間通了鐵軌,有大量馬車往返,所以城內不缺煤炭,有煤氣工場供氣,于是驛館里點起煤氣燈,光照十分充足。

    王玚用完晚膳之后,坐在燈旁看拓片。

    前不久,洛陽那邊發現不少石經殘片,因為字跡模糊,需要仔細辨認,皇帝便命人將其上文字拓下來,制成拓片,召集有識之士辨別。

    于是,有識之士之一的王玚,和其他人陸續趕往洛陽,辨認石經。

    他手上的拓片,就是部分石經殘片上的內容。

    經過幾日琢磨,王玚認為,既然洛陽自漢以來只有過兩套石經(正式的石經),所以可能是正始石經殘片,不可能是熹平石經殘片。

    當然,也不排除是墓碑殘片,但可能性不大。

    之所以有如此判斷,是因為之前他就參與了熹平石經的鑒別工作。

    后漢熹平年間,漢靈帝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歷時八年。

    石經刻成之后,共有四十八塊,豎立于洛陽太學門前,史稱“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輛),填塞街陌。”

    這些石經,被稱為太學石經,又稱熹平石經。

    世事變遷,近五十多年前,梁國將軍陳慶之揮師入魏都洛陽時,這熹平石經依然存在。

    但后來,魏分東西,東魏以鄴城為國都,東魏朝廷將洛陽的熹平石經悉數運往鄴城。

    這種遷移,不可能漏掉哪怕一塊石碑。

    后來,楚國拿下河北,將位于鄴城的熹平石經妥善安置,當時皇帝就召集許多有識之士對這些石經進行鑒別。

    可惜的是,當初熹平石經運往鄴城的途中,過黃河時出意外,損失過半。

    現在,在洛陽發現的石經殘片,王玚認為,應該是正始石經殘片。

    正始石經,是繼熹平石經之后,在洛陽太學豎立的第二套石經,于曹魏正始年間制。

    當時,魏帝曹芳決定整理熹平石經石碑,刻《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作為補充。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又名“三體石經”。

    到了元魏時,因為大興土木,缺石材,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正始石經的石碑。

    之后,剩下的正始石碑,隨著熹平石經一道運往鄴城,在半路損失了不少。

    那么,現在在洛陽找到的石經殘片,應當是當初被挪作建材的正始石經碑石。

    若如此,王玚認為可不得了。

    熹平石經上的字體,僅僅是隸書,而正始石經上的字體,有古文、小篆、漢隸三種。

    其中的“古文”字體,應和后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的古文來源相同。

    但元魏江式在《論書表》中稱,《三體石經》“較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

    說明正始石經的古文字法與書法,不是漢時所傳的古文,極有可能是“六國古文”。

    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

    若正是如此,借助正始石經,可以更好的研究《古文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托克托县| 财经| 辛集市| 宝山区| 会东县| 桂林市| 监利县| 津市市| 富阳市| 太白县| 二连浩特市| 新宁县| 徐州市| 饶阳县| 蓝田县| 石棉县| 绥化市| 长寿区| 邯郸县| 互助| 海城市| 梨树县| 吉水县| 岳西县| 抚宁县| 南川市| 兴海县| 乐山市| 舟山市| 松滋市| 全椒县| 丽水市| 陈巴尔虎旗| 德清县| 安徽省| 英山县| 罗甸县| 静宁县| 朝阳市|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