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并不全是! 晚明的官場,哪有你想象的那么簡單。 李枟早到了退休的年紀,只是東林黨人選定的新任巡撫王三善遲遲未能赴任,他才“暫代”巡撫事宜。 他定然是想著,等待新巡撫上任的這段時間,最好什么事都別發生,以免晚節不保。 史永安向入京為官,立功心切,也就比較激進。 李枟則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既不采納前者的主動進攻策略,也不在地方上施行任何安定民心的政令。 說白了,就是在一門心思等后來者上任,然后把這燙手山芋扔出去,固圖自保。 以后就算出了什么事,反正他在任時貴陽沒丟,安氏也沒反,就與他沒什么關系了。 李枟和史永安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貴陽城文官的矛盾,到現在,雙方不僅在唇槍舌戰,也開始利用黨爭,互相攻訐。 面臨大敵時,貴陽的文官、武將尚能同心同德、努力守城,可一旦叛軍主動退去,彼此之間的矛盾便愈發凸顯。 徐可求與武將之間是如此,李枟與史永安之間,亦是如此。 就在朱由校于此商量如何徹底解決西南局勢時,一個消息傳來,卻是李枟致仕,新巡撫王三善,到貴州上任了。 王三善這個人,屬于東林黨人中,少數比較有能力的,可他同樣有東林黨人的通病,即盲目自大,貪求虛榮。 初抵貴陽時,王三善還領著兩萬外省援軍。 盡管兩人在黨爭上各屬對立面,但是在官面上,史永安依舊督促王三善與李枟做好交接,邀他入城。 然而,王三善并不買“閹黨”的這份賬。 王三善以“賊兵雖未反,但遲早必反。人心未定,我巡撫也,不可即安”為由,率軍駐扎于南門。 新巡撫上任,貴陽文武早就備好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可是人家連城門都沒進。 李枟和史永安面子上都掛不住,一時之間,貴陽城內針對王三善的流言,無風而起。 不過王三善并沒有理會這些,第二日,他移鎮宅溪,那是安軍的大本營,囤積著水西糧草,附近更是分散駐扎著十萬安軍。 兩方火藥味甚濃,不過因為安邦彥已經表態要為朝廷盡忠,安邦彥之子安位盛情接待了這名新任的貴州巡撫。 白日時,王三善與安位有說有笑,眾明軍也與安軍載歌載舞,夜晚時,卻突然發難,將安軍擊潰。 這一戰,王三善親率明軍,冒著安軍矢、石前進,以兩萬人,擊破駐扎在宅溪附近的水西十萬主力大軍。 因為沒有安邦彥坐鎮、調度,水西遂而大亂,安位痛罵朝廷的假仁假義,號召貴州眾土司反抗朝廷殘暴統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