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朝儀方過一日,一道針對此次大震的圣旨便昭告天下,《京報》也同期刊行,并注明了釋義。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自朕御極,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惟恐失墜。今見奏貼,山東、河南、湖廣三省大震,豈非官員枉法? 官員犯法,庶民受難,朕深痛恨! 今后科道、有司各官,俱要痛加反省,虛心盡職,共謀安定。 爾部院、有司官員,勿貪賑災民之款,勿碰濟災民之糧,務求從公賑災,切莫狗一人之私,誤賑災大事。 如有敢犯,定行重處不宥!” 天啟二年大地震,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朱由校的及時作為,很大程度上,讓許多原本“應死”的百姓活了下去。 內閣大學士王在晉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于山東巡撫趙彥奏疏抵京的第二日,就率領一批踏實肯干的官吏,自永定門出發,前往山東救災。 ...... 山東,鄆城。 正月里的齊魯大地,天空中正落著稀薄的雨霧,濕潤的泥土中鉆出翠綠尖尖。 老人們都坐在地上感嘆,若不是這次大震,今年就該是個稍有的豐收年。 自大震后,廣柔的齊魯平原便如風卷殘云,再未見什么春耕,荒蕪村落、殘垣斷壁倒是隨處可見。 一行人自保定府方向騎馬而來,反復確認,望著眼前的一片狼藉,都是面面相覷。 “這里…就是鄆城?” 王在晉輕裝上陣,并沒有如以往那些欽差一樣,豎起高大的棋牌,穿著鮮艷的官服。 相反,他與隨行官員風塵仆仆,個個喘著大氣,哪像欽差,看起來就跟路過此地的行腳商一樣。 聽見他的問話,隨行的一名官員取出地圖,肯定地回答: “閣老,這兒就是山東鄆城。” 這話說出來,他自己都不信。 眼前的鄆城,城關殘破,遠遠就能見到城內民居大半已經坍塌,數千百姓正在官兵的幫助下搭建營房,表情麻木地搬運石塊。 “閣老,您總算到了,要是再晚上十天半月,末將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