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懋勤殿上,往日孫承宗等講官經筵日講,以及朱由校的讀書之處,雖沒有三大殿的規模建制,卻也十分宏偉莊嚴。 丹陛之下,光滑似墨玉的金磚墁地,按照品級,大明朝的內閣大學士、當朝文武重臣們紛紛山呼出聲。 “陛下萬歲! “陛下萬歲!” “陛下萬歲??!” 有了韓爌這個東林領袖,內閣首輔表率,其余的各黨派群臣才是紛紛出列,聲音隆隆。 這場議和從一開始就是朱由校根據歷史上建奴的秉性而自導自演,起先在朝臣之間也掀起陣陣波瀾。 只是事情已畢,大捷傳于朝,見聞四野,暗流涌動的朝廷內仿佛一下子安靜下去不少。 這的確是一場大明迫切需要的大勝,可在這場大勝之中,也有許多令人惋惜及憤怒之事。 不能一直沉浸在這場勝利當中,要趁此機會休養生息,處理國內堆積的事務,反思大捷中出現的紕漏,避免下次發生。 待殿上的恭賀聲逐漸消散,朱由校站起來,目光炯炯,帶著審視,話語威嚴道: “這次遼東之戰的大小捷奏,都由兵部、吏部共同商議,式同西南親征之役,明早以前給朕呈上一份敘功名錄。” “這次還要另外準備一份入祠祭祀的戰毆將士名單,分兩期刊登于《京報》,好讓英烈之名流傳于世?!? 韓爌及張維賢等人心神一凜,忙道遵旨。 余的群臣們接旨后,心中也都不解,這次大捷按理來說應當大擺宴席以慶,難道就這樣完了? “朕知諸卿政務繁忙,此回朝會到此為止,各自回去吧!” 朱由校言罷,轉身就走。 “臣等恭送陛下——!” 開場熱烈的一場朝會,卻以一種十分沉悶的氣氛結束,群臣走出懋勤殿,也沒有議論,確實他們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 就拿兵部和吏部來說,上到督師朱燮元,下到遼東地方上及邊鎮有功的文官、武將,都需要他們一一查驗功勛。 這次朱由校還特別交代了要把戰死的將領、士兵分別出列名單,用以在刊登敘功名錄后的下一期京報刊登。 多這幾天的時間,絲毫不能讓兵部和吏部的官員們感到放松,事實恰恰相反,這次大明戰死士兵的數量相比建奴同樣不少,沒有十萬也有數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