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徐光啟不同于朱由校早年召入京師,主持軍器司的畢懋良、畢懋良,后者只是軍器專家,醉心于銃炮等火器。 徐光啟不僅通曉軍器,還精熟農政,曾當過王在晉的副手,在畿輔推廣番薯,是個全才。 這樣的人不應該留在禮部做那些禮樂之事,也不能直接扔進軍器司,那樣發揮不出其全部才能。 到欽天監倒是能讓他和那幫以湯若望為首的傳教士接觸,迅速吸收科技知識,可欽天監畢竟是觀察天文,修訂歷法的衙門。 看起來,是要給徐光啟這幫人新建一個衙門,專門讓他們跟進(仿制)西方的科學技術,類似于后世的“科研院”。 徐光啟,可以是大明的首席科學家! 自然,徐光啟這番話太過超前,很多人都是聽得云里霧里,也不等完全明白過來,就是爭相反對。 一名言官出列,冷嘲熱諷: “我朝在澎湖海戰得勝以前,臨海諸多島嶼皆為紅毛番所占,福建總兵俞資皂等當時也上奏過陛下,紅毛番堅船利炮,海戰中常以一當十!” “我水師不是夷人艦隊的對手,若將來夷人占據濠鏡而不走,我打也不是,不打也不對,又該如何?” 徐光啟冷笑:“既知勢不如人,那便學!” “將他們的堅船利炮學習過來,讓我大明水師也變成無敵艦隊,眼下世界各地都在爭相進步,我大明怎能落后于人。” “萬一后世遭受千年之恥,這難道不與諸君相關嗎?” 這言官畢竟沒和徐光啟一樣,經常向洋人詢問世界局勢,肚子里也沒什么關于西方的墨水,一下子便沒了話說。 言官站在那吭哧癟肚半天也不知怎么回擊,只好歸列。 這時,群臣都在竊竊私語,但是沒有人再出來臉紅脖子粗的說什么大道理了,你說也說不過人家,豈不是自取其辱嗎。 朱由校見事態不錯,點頭道:“徐光啟說的不錯,甚合朕意。” 說完,轉向徐光啟又道:“你便陪英國公同去與使團商議,定要拿出個能讓朕和天下人都滿意的結果。” “回來之后,大功一件!” 徐光啟很是感激皇帝的開明,恭恭敬敬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