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啟帝窮得叮當響-《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3)頁
他嘆了口氣緩聲答道:“回皇爺,內庫還有白銀1700萬兩,黃金3萬兩。”國庫就不用說了,肯定沒錢。
聽到這個數字,朱由校先是一喜,這么多黃金放在后世,自己可以一輩子吃喝無憂,跑車開開別墅住住。
高興完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現在乃是堂堂一國之主,這些錢怕是賞賜給有巨大功勞的大臣幾回,自己就得喝西北風了。
可見天啟皇帝是個窮光蛋啊!朱由校在心底哀嚎了一聲。要知道,乾隆三十六年,一年的國庫收入就是3700萬兩白銀,那只是一年的歲入啊!
“大明歲入有多少?”朱由校抱著一絲絲的希冀問道。
“回皇爺,歲入約摸521萬兩白銀。”
聽聞王安的話,朱由校一愣,這么少?要知道明朝此時的貿易和資本要比清朝強得多,可是每年的歲入卻差這么多……
唯一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交稅。想到這,朱由校的心在滴血,似乎看到了很多真金白銀就這么飛走了,于是在心里默默替這些人狠狠地記了一筆。
這些想方設法偷稅漏稅的人,誰家不是良田千頃,買賣無數?這些人大多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滿嘴的仁義道德,平時卻是魚肉鄉里。
他們兼并土地、走私、進行海上貿易,可以說每個家族都是富得流油,可是他們卻總想著不交稅,于是東林黨就鼓吹“重”農抑商,藏富于民。
便宜老爹泰昌帝對重農抑商的理解是錯誤的,重農抑商不代表著重征農稅,而是少收甚至不收稅。可東林黨人篡改了這條理論,根據他們的說法,農業才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要重征,而商人的地位低下,要少收稅。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多年來竄改賦稅冊以逃避大量賦稅,并總是鼓吹向農民征稅。這些人不但偷稅漏稅而且因為勢力龐大也就更加肆無忌憚,幾乎什么都做。
在朝堂上,很少有真正想要為百姓辦實事的人。大部分官員在朝堂上攻訐別人,在地方上排擠弱小的官員,同流合污昧著良心辦事。
由于朝廷不斷催促地方完成定額,越來越重的負擔就被轉嫁到農民身上,他們無財無勢,無法保護自己不受勒索,最后不得不面臨兩個不得已的選擇:
將土地以低得可憐的價格賣給有勢力的豪紳,自己租田做佃戶,用高租換取保護;或者放棄土地逃亡,希望別的地方情況會好一點。不管他們怎么選擇,土地或是荒蕪,或是落入豪紳之手。而政府的定額依舊壓在剩下的農民身上,這種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克山县|
正安县|
攀枝花市|
海宁市|
梁山县|
长武县|
呼和浩特市|
株洲市|
福海县|
海城市|
武平县|
济宁市|
永泰县|
临泉县|
漠河县|
四平市|
吉林省|
贡觉县|
六枝特区|
涟源市|
漯河市|
南通市|
嘉定区|
南城县|
吴桥县|
华蓥市|
铜梁县|
长沙县|
遵义县|
南投县|
郯城县|
贺兰县|
嵊泗县|
彭阳县|
镇宁|
虞城县|
弥渡县|
潞城市|
云和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