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韓愛卿,人既然已經帶到了,你就先回去吧。”朱由校看著韓爌,溫和的微笑著說道。 “是,陛下。臣告退。”韓爌答應了一聲,躬身退了出去。 不過在他走的時候,深深地看了一眼張余。這一眼之中蘊含著警告,同時也蘊含著希望。 等到韓爌走了之后,朱由校笑著說道:“韓愛卿向朕舉薦了你們兩個人,那今天朕就來聽一聽。” 說著,朱由校轉頭看向陳洪,說道:“給馮愛卿搬一個椅子。” 這個待遇就很高了,讓馮從吾都是一愣,連忙說道:“臣謝陛下。” 至于站在馮從吾身邊的張余,自然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只能是站在馮從吾的身后。 等到馮從吾坐下之后,朱由校這才說道:“馮愛卿,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朕。朕找了很多書,問了很多人,可是依然沒有人能夠為朕解答。今天朕也問問馮愛卿,你說讀圣賢書所謂何事?”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回答確是非常的難。 因為自從文天祥之后,這個問題似乎有了標準的答案。 因為文天祥曾經說過,“孔曰成仁,孟曰起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因為文天祥太有名了,所有文人都將他視作榜樣,視為是作為臣子應該追求的榜樣,所以這句話也就名聲大起。 在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所有人下意識的想到就是文天祥的事,就直接回答了。 可是現在皇帝這么問,很明顯就不是讓你這么說。 畢竟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是文天祥的答案,那么陛下不可能不知道。陛下既然說困擾了他很久,那么必然這個問題就不是這么簡單能夠回答上的。 至于大學之中所說的“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肯定也不是陛下想要的答案。 因為這個答案實在是太簡單了,書里面就寫了,拿過來看就行了,也是人人都會說的。 所以陛下想問的根本就不是這個,而是另外的答案。 這一下就難住了馮從吾,他本身就不善于機變,一時之間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朱由校看了一眼馮從吾,臉上也沒有什么表情。 顯然馮從吾不能回答他這個問題,這就讓朱由校有一些失望。 雖然你們轉變的很快,但是如果連這個問題都沒有悟清楚的話,那你們要做什么呢? 抬頭看了一眼張余,朱由校發現他似乎有所異動,于是便問他:“你有什么想法?” 張余見朱由校看著自己,還問到了自己,心中就是一動。 事實上,這是他剛剛沒有想到的。雖然他很想說,但是陛下沒問,他真的不敢說。 在來這里之前,韓爌就囑咐過他,千萬不要亂說話。可是沒想到陛下居然問了。 看著朱由校面無表情的臉和十分深邃的目光,張余的心里面就是一動,隨后他躬身說道:“學生以為,讀圣賢書是為忠君報國。” 聽到這句話之后,一邊的馮從吾臉色就是一動。 在馮從吾看來,這個答案實在是過于庸俗了,另外也和文人的理想不符。最關鍵的是,有些太過于獻媚陛下了。 不過想到張余的為人,馮從吾也就不吃驚了,他就是這么樣一個人。 朱由校聽了張余的話,輕輕的笑了。這個張余還真的是沒有什么下限。 不過對于張余的這個說法,朱由校不置可否。因為他的這個回答根本什么意義都沒有。 在現在的讀書人看來,他們讀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少嘴上是這么說的。 說的光明正大一點,讀書是為了明理,而不是什么為了皇帝效忠。他們做臣子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致君堯舜上。 說白了就是要讓皇帝像堯舜一樣圣明。 這個致君堯舜上就很有意思了,是讓的意思,這里面強調的是他們本身。 誰讓皇帝像堯舜一樣圣明? 是他們這些做臣子的,而不是一昧去聽皇帝的話。如果一昧去聽皇帝的話,那反而成了奸臣,變成了和他們抨擊的錦衣衛和東林黨一類的人。 所以即便有人提出這個提法,在這個時代也沒有辦法推行下去,反而會受到輿論的抨擊,被更多的人認為是一種獻媚皇帝的表現。 看起來是在奉承自己,但是朱由校卻覺得沒有奉承到地方,可能就是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了。 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太監和錦衣衛,朱由校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 于是他看了一眼馮從吾和張余,笑著說道:“朕倒是有一個想法,朕覺得儒家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修身和齊家就不說了,主要是說的讀書人和自己。” “朕也知道,前面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可是朕想談的卻不是這個。朕想說的是后面的,文人為何讀書?武將為何練武?” “剛才張余你說是為了忠君報國,朕覺得欠了一些氣度,顯得小氣了一些。朕反而覺得文人讀書、武將練武、農人耕織、商人經營,為的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大明的繁榮昌盛,為的大明能夠崛起于當世,能夠震懾寰宇。” “所以朕以為,讀書人當為大明之崛起而讀書,在知道了為什么讀書之后,才會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你們覺得呢?” 說著,朱由校轉頭看向張余兩人,臉上帶著笑容。 雖然朱由校的語氣很輕,但是話語之中卻帶著濃濃的不可置疑。 張余瞬間就明悟了,陛下這是在讓他們接受這個思想,回頭將這個思想作為他們學派宣傳的主基調。別說什么其他的了,這個就是第一要點,一定要排在第一位。 比起忠君報國的口號,為了大明之崛起而讀書的確是更大氣磅礴, 最為關鍵的一點,這個提法更容易被讀書人所接受。 因為大明包含的太多了。君包含的只是一個人,而大明還包含著更多更多的東西。 說為了大明之崛起而讀書,要比說為了忠君報國而讀書顯得更加的高大上。 這就是陛下希望讀書人做到的事情,也是希望自己這些人能夠教給讀書人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