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興起二-《唐殘》
第(2/3)頁
因此,直到至德二載(757年)才因為“天下群寇畢起”改為為嶺南節度使,治所在廣州,但是主要的職責還是平盜定蠻,而分別有所擴軍;待到咸通三年(862年)分為東西二道,廣管為嶺南東道節度使,邕管兼桂、容、交四經略,為嶺南西道節度使。
但是分道之后的嶺東節度使,由于缺少了直接備敵的壓力而只有鎮平土蠻的需要,導致戰斗力進一步的馳廢,冒籍和空額漸多;因此,實際上當初那位剛剛轉任沒多久的嶺東節度使李昭,僅僅是用廣州一地倉促聚集起來的官軍,再加上臨時私募的健勇和土團、鄉兵,還有城中的商人護衛等等雜色武裝,來抵御南下的農民軍,所以城外一戰大敗之后就再也難以挽回大勢了。
而相對于嶺東節度使麾下的孱弱渙散,嶺西節度使麾下的邕管兼桂、容、交諸州兵馬,長期鎮壓諸蠻兼作抵御南詔侵攻的緣故,在陣容上就要更強也更加精壯一些了。
尤其是那些用來備邊的長征健兒,很大一部分時來自中原諸鎮的戍卒;還有相當部分則是數年前追隨當代名將高駢,擊敗過入寇的南詔聯軍,進而收復安南都護府的劍南精兵;再加上多山的地形,所以并不是好相與的存在。
為了掃平西面這些剩余的官軍武裝,義軍也是大部盡出而相繼打打停停了好幾個月,都沒有能夠拿下來多少,其中還遭遇了好幾次的大小潰??;
只是這些邊軍的弱點和補足也很明顯,他們本身所在的地方就是地貧民窮,又土蠻雜處牽制了很大一部分精神和資源,所以如果光靠所在地的產出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而長期需要來自嶺東的珠江流域和北面江西的轉輸和協糧;
再加上兩年前西南為患二十載的南詔王酋龍死,其子法繼位,改元貞明承智大同,國號鶴拓,又于乾符四年(八七七)閏二月,遣使于嶺南西道節度使辛讜,向唐朝請和。遂下詔許和。辛讜亦遣使往南詔,自此諸道兵戍邕州(今廣西南寧南)者什減其七,可以說已經不復舊時盛況了。
因此,在對占據了嶺東精華地區而重整旗鼓的義軍,進行反攻失利而陷入僵持之后,就自然開始謀求其他方面的出路;比如暗自派人前往廣州求和和訂立停戰之約,乃至對黃巢所在大將軍府名義上的歸降和從屬,來換取他們在地方上維持現狀和自行其是的便利。
作為相應的代價和表態,就是嶺南西道節度使辛讜被邕州的部下所逐,而僅以數騎南下出奔安南都護府所在的交州;這樣除了一些就地潰散或是紛紛棄守北逃的部分官軍之外,以邕州和桂州之間的余部約三萬在籍人馬,盡皆歸附到了黃巢的沖天大將軍府名下。
要說這位五十歲就任嶺南西道節度使的辛讜,也算是個當世小有名氣的人物,乃是唐德宗之世的太原尹云京之孫;父輩做過壽州刺史,乃是官宦的門第;早年卻是游俠少年的出身,壯年時以參與討伐龐勛之亂而獲得晉身之路;最終在高駢平定交州的土蠻之亂,擊敗了來犯的南詔軍隊之后,被保舉為新任的嶺南西道節度使。
因此,完全可以說是既有軍略亦有武勇,更兼臨危受難應時而出威望的一代人物;只是因勢使然之下個人的能耐根本獨立難支大勢所趨了。
此外,作為嶺西兩管歸附的連鎖反應,還有就是義軍正式收降了朝廷在海南大島上所設立的瓊州都督府,以及所領瓊、崖、振、儋、萬安五州和一堆羈縻屬;而向其中的瓊州派了象征性的駐軍和守備人等。
當然對于周淮安來說,這個在用來流放政治犯的嶺南也屬于惡地的存在,亦有其相應的價值和作用,比如作為季風和洋流上的北回歸線途徑港口之一,在嶺南的貿易活動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也是如今恢復廣府商路的重要外延之一。
因此,在沒什么人肯去這個“惡地”的情況下,周淮安安排個把自己人的阻力和難度,就變得容易了許多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富顺县|
万源市|
汾阳市|
木兰县|
峨山|
建宁县|
韶关市|
淮滨县|
东城区|
休宁县|
习水县|
大丰市|
杭锦旗|
乌兰浩特市|
临江市|
长沙市|
天津市|
凉城县|
利川市|
师宗县|
大宁县|
清原|
德令哈市|
荥经县|
禹城市|
瑞丽市|
陵川县|
玉门市|
杭锦旗|
永吉县|
油尖旺区|
萝北县|
临安市|
三河市|
兴化市|
韶关市|
乡宁县|
肃南|
岳西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