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因思利弊難(中)-《唐殘》
第(1/3)頁
飽經戰患之后的潯陽城,已經是看不到多少本來居民存在的痕跡了,滿大街都是各種或站或立盤聚成一團,或是三五成群在游蕩的義軍士卒;沿街的店鋪倒是的大多開著呢,可是其中卻是一片亂糟糟和滿地狼藉的情形,只有一些義軍士卒出入或是占據在期間。
當即稍加詢問了一下趙璋,才知道居然是效法了太平軍早期的男女分營制度,將城中剩余的士民百姓都給別處圈禁和編管起來了。好吧,這一刻的周淮安也不知道該是如何吐槽了。
要知道太平軍早期的軍事編管下的男女分營制度,主要是為了在算時間內迅速控制和動用,新占領城邑地方上的人力資源,而犧牲一定的效率和流動性所搞出來的權宜之策。
這樣在太平軍前方進行攻戰的時候,男人都被集結起來提供相應的勞役轉輸,而女人則留在后方城邑里接受集體安排或是按戶分派的工作任務,以換取定量配給的糧食物資;
這樣在有限的資源投入和管理成本下,后方就沒有多少被人煽動起來作亂的余地,而在前方提供輔助的青壯也是心有牽絆,而為了家室著想能夠忍受辛苦而繁重的勞役,不會輕易發生逃亡或是起來反亂。
但隨著后期太平軍可以調動的資源逐漸增多,底層管理的人手相繼補充上來和諸多職業分工的細化之后,這種編管的對象就逐漸縮小到特定的職業專長和門類上去了。
因此,如今雖然還有女營的存在,但主要是編列在后勤部門。專門用來安置那些新舊收編義軍的家眷,以及容留因為戰亂流離失所的孤寡女子;乃至招募一些地方上的女性出來工作,以長期或是短期的勞作來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稍加回想一下的話,這種初成的簡陋制度,還真的比較適合黃巢這般流動很強的農民起義軍風格。最起碼在后世的太平天國運動當中,那個原版的太平軍就是籍此從金田村的一隅之地,迅速國學求一般做大轉戰大半個江南,而最終進取定都南京的重要憑仗之一。
此外在如今的黃巢本陣人馬當中,其實還有另外一些明顯或是不明顯效法自太平軍的痕跡。比如大將軍府明顯相對集中而分工細化的后勤系統,其中就不乏周淮安在嶺外親手開創,又沿襲下來改頭換面之后的東西;
其中就有專門管理各色工匠、籌集物料和簡單修造甲械的器做所;以及集中所有傷員統一救治和療養的善后營。
又比如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照搬,太平軍已經層級分明到隊的圣庫制度;但也在度支使名下模仿類似的模式和原理,搞了一個對麾下所有人馬的繳獲進行抽成,再進行重新分配和支取、調劑的所謂“鈞補法”。
而在大將軍府右支使趙璋的手下,甚至還有一個常平司和平準院的編制。前者一看就是當初周淮安所立下的那套,在義軍各部之間互通有無,而定期舉辦跳蚤市場的余澤和慣例;
而后者則是專門做義軍內部的生意,明顯近似太平軍各級供銷體系的路數;但是在門類上更加繁多得多。除了傳統的茶酒鹽醋醬米布的售賣之外,也囊括了一些服務行當的兼職手藝人;甚至還有效法官軍的公娼、官伎之流,專門跟在軍中給做皮肉生意的。
顯然黃巢率領的農民軍在北上之后屢敗屢起的艱險環境下,也不是不知道變通和尋找捷徑的所在。
當然了按照后世太平天國的發展軌跡,一旦上層開始貪圖安逸繁華而停留下來不思進取,又在相互的大興土木奢事攀比當中,自上而下的相繼將繳獲入公、按需取用的圣庫制度和各盡其力的男女分營等,當初賴以發展壯大的寶貴經驗教訓和成例都給破壞掉了之后;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最終衰亡的死循環了。
就不知道這個錯位的時空里,黃巢憑據這些東西又能夠走出多遠呢;最起碼也不至于在日后打進長安后的數載時光里;明明具有京城數十萬的戶口在手,卻陷入到少人可用乃至滿城皆敵的困境當中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周至县|
达尔|
南江县|
蕲春县|
新宁县|
宝鸡市|
腾冲县|
康马县|
小金县|
宝山区|
永福县|
社会|
恩平市|
柘城县|
高邮市|
翁牛特旗|
万荣县|
息烽县|
交口县|
宜阳县|
河东区|
慈利县|
昌江|
淳安县|
乐至县|
家居|
陆河县|
周口市|
乌什县|
涞源县|
平乐县|
色达县|
陆河县|
许昌市|
新津县|
百色市|
邻水|
泸西县|
鹤庆县|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