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百七十二章 人心苦未平(續-《唐殘》


    第(1/3)頁

    隨著城破之后一連串短促而并不算激烈的肅清戰斗,現在這座古老而悠久地城池已經徹底落入太平軍,或者說是周淮安的掌握當中了。

    只是如今的江寧城/金陵邑,已經不是那個自從東吳大帝孫權開始經營,歷經南朝五代發展起來的“帝王之業”了。

    兩百多年前,隨著尚是征南元帥兼晉陽王的楊廣,那位腦殘粉口中的千古一帝——隋煬帝前身的一聲令下;金陵故城除了舊有的石頭城之外,所有的宮室殿宇、寺院神祠、街坊民家、署衙集市,具被夷為平地而又就地犁為田畝阡陌。

    生聚當地的百萬戶口盡數北遷入洛,就連號稱二十四航的秦淮河也被淤塞、截斷和填平,自此不復江南水運樞紐與轉運中心的昌盛繁榮。而只留下一個延續到唐的三縣下州——蔣州所在,取義為“絳”“降”州之故。

    所謂的南朝帝王氣象也就終結于此,而留下了后世李白《金陵三首》的“并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劉禹錫《金陵五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西塞山懷古》的“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無盡感懷。

    巍峨龐然的紫金山依舊矗立在城池的東方,見證著山下的人世榮枯;比后世大得多的后湖(玄武湖),波光黯淡,人跡稀少;大江日夜流,繞過空空如也的石頭城下,滾滾東去;月上秦淮,映照朱樓酒肆,商女們還在歌唱前朝遺曲;朱雀橋邊,王謝故居,都已經成了尋常百姓家的蓬居;

    往昔城中的六朝宮殿,已成廢墟,雜草叢生,昏鴉亂鳴;只有略微拱高出地面的臺城舊址上楊柳獨自在春風中婆娑;臺城附近的陳后主和張麗華躲藏的胭脂井旁,衰草連天,只見零星的幾個人來這里悄然懷古;

    城西的鳳凰臺上,似乎看到幾個文人蕭疏清冷的背影,在那里憑吊,站在臺上向西望去,澄江似練,落霞成綺;勞勞亭邊,不時的有行人灑淚告別;

    臨近秦淮河邊的孫楚酒樓,因為李白的到來,變得十分有名,文人墨客紛紛登樓借酒澆愁;站在城南的雨花臺上,斜陽古道,一片蕭索;瓦官寺里,還不時有三兩文人來看東晉大書畫家顧愷之的《維摩詰士像》;

    六朝時就建立的棲霞古寺香客寥寥,依舊冷清,只有門前的六朝松依然挺立。金陵郊外荒草遮掩的神道、御道上,散落著很多石仲翁、瑞獸,無語立斜陽,似乎在訴說著前朝往事……

    這是一個繁華落盡的古都。

    這是一個破敗了的冷寂的廢都。

    這是一個讓人嘆息的有著太多故事的故都。

    當然了,在有唐一代也不是沒有人建言過遷都金陵,只是結局都不太好就是了。

    比如在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起,那位文章和才情都是千古江海流,政治上卻是很傻很天真的李白同學,就寫了一篇《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建議朝廷遷都金陵,把金陵作為唐朝的首都。

    第二年,李白應永王李璘之邀泊舟金陵城下,并做了《永王東巡歌》11首,同樣也再次強調了“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然后意氣風發的永王,就被繼位唐肅宗所派遣的荊南節度使兼老友高適鎮壓了,而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卻站錯了隊伍的李白也被流放夜郎。

    然后二十年后因藩鎮為亂而西藩進逼,唐德宗李適有意遷都;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就曾物色金陵,并對南京城進行了整修,后來隨韓滉身死不了了之。因此,如今的江寧城/上元縣基本外郭格局,就是建立在韓滉整修金陵邑的半吊子工程上。

    像是后世那些南京城中著名的景點和名勝古跡,比如棲霞山、雞鳴寺、鳳凰臺、開善寺什么的,差不多都在城外的荒郊野外中。就連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烏衣巷》的朱雀橋和王謝故里,都變成了城墻外的鄉下地方了。

    望著殷紅的斜陽下被染成一片淡淡血色,而又殘余點點煙火裊裊的城桓;以及突出橫亙在大江之畔滿是幽深歲月斑駁的石頭城舊址,似乎自有一種殘酷而別致悵然的美態。

    而這一刻周淮安身上潛藏的文抄公之魂,也蠢蠢欲動仿若是要復活過來了,然而又被他給按奈住了喉嚨中的癢癢。畢竟現在可不是什么賣弄的好時機,既沒有足夠具有理解能力的受眾,也沒有什么值得頌揚和感懷的由頭。

    “稟報領軍,退逃到石頭城中的數百殘敵,已然棄械出降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双城市| 博客| 平阳县| 保定市| 那曲县| 咸阳市| 临沭县| 田阳县| 镇原县| 玉龙| 天柱县| 沧州市| 乌拉特中旗| 信丰县| 沅江市| 湾仔区| 海林市| 鄂伦春自治旗| 洛宁县| 琼中| 望江县| 乌鲁木齐市| 弥勒县| 宣武区| 龙江县| 小金县| 若尔盖县| 白水县| 海门市| 宣威市| 上饶县| 千阳县| 白银市| 丰台区| 铁力市| 加查县| 丹寨县| 临夏市| 台东市|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