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天下終將因為他們而改變-《大燕公子》
第(2/3)頁
襄平書院因去年剛成立時,師資力量也不雄厚。但還是按姬康要求開設了語文、算學、格物、歷史、地理、軍武、醫學、聲樂等課程。
今年計劃在六月份,計劃在兩郡招收第二批學員,人數控制在一千人到一千五百人左右,基層民眾的孩子吃住大部分費用全部由學院承擔,而官員和士紳、商人的孩子則需要繳納費用不低的脩金。
今年鄒衍、魯仲連來后,除高進等幾個跟隨的弟子外,現在還有二十多個弟子正在來遼地的路上。姬康又從軍隊選撥了,一批素質較高軍官來學院,教導馬術和武術、箭術、以及軍陣等軍武知識。
學生大多是姬康從薊都附近帶來孤兒,再加上本地收留的孤兒,起初人數八百多人,年齡現在大多為六到十六歲。
而鄒衍和魯仲連的到來,大大增加了學院的知名度。這讓遼地的許多官紳和商人都把孩子送到學院,經考核后,繳納一定的脩金,增加了一百多人,現在學院的總人數已達到了將近千人。
秦舞陽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學院的,這才讓姬康知道,原來秦開大將的后人還留在遼西郡的陽樂居住。
鄒衍和魯仲連等人到襄平學院任職后,在與劇辛和姬康的談話中,深深知道這個學院在姬康心目中的位置,其重要性怎么形容也不為過。
與稷下學宮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襄平學院沒有稷下學宮那種浮夸,所教學員的內容都特別務實。從大門兩旁的對聯,再到禮堂門口的八個大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在參觀完整個學院后,兩人都被學院的規模和硬體條件震驚住了,實在不敢相信這是去年才成立的。
學員現在所學的的書本,全部都更換為了白紙印刷的書本,雖然質量達不到姬康心目中的標準。但就這讓鄒衍和魯仲連等一行眾人,剛見到白紙印刷的書本時,還是被震驚住了。繼而是狂喜,激動的熱淚盈眶。
學員們上課的地方,被稱之為“教室”。每個教室都是統一的書桌、椅子,先生則站在教室前面,所謂的“講臺”上講課。教員講課時,手中拿著所謂的“粉筆”,在眾人沒見過的所謂“黑板”上,可任意書寫涂抹,最后用一個叫“板擦”的教具就可以擦掉。
學院尤其注重禮節,這也是被鄒衍和魯仲連所贊賞的。每次上課前,等先生走進教室,站在講臺上后。上課的學員都要站起來,集體躬身喊道:“先生好”,而先生也會躬身回道:“學員們好,請坐下”。而當下課時,全體學員同樣會站起來,躬身向講課的先生致敬,待先生走后,學員們才可走出教室。
而學員的所住地方被稱為“宿舍”,每個宿舍里學員休息的都是做得的木制上下床,統一發放陶盆等洗漱用具。宿舍的管理,在鄒衍和魯仲連等眾人看來,完全是軍事化管理。什么都有要求,被子要被疊出“方塊”,東西擺放要規范。
學院采取的是封閉式的管理模式,每月的初十、二十、最后一天為休息日,學員才能出去學院。當然,眾所周知的原因,姬康和石敢兩人除外。
在學院里,只有先生和學員兩種身份。所有人身份一律平等,沒有什么男尊女卑,貴賤貧富等,就連吃的飯食都統一規定,被稱之為“伙食”。吃飯的地方被稱之“餐廳”,不過就是分成先生餐廳和學員餐廳兩種而異,畢竟先生和學員們在一起吃,都比較尷尬不是。
說到學院的“伙食”,這是讓鄒衍、魯仲連等人最為滿意的。學院現在可不是一日兩餐,而是三餐。早餐喝一碗熱騰騰的米粥或豆漿,或吃一碗嫩滑可口的豆漿,吃兩個饅頭或包子,外加一個雞蛋;中午和下午則是面條、饅頭、炒菜、包子、餃子等等。
按魯仲連的話來說,不用說別的,就憑這“伙食”讓自己一輩子呆在襄平學院,也無怨無悔。
學院的道路規劃得也非常好,不要說整個大道被所謂的“水泥”所覆蓋,就是小道也被青磚和條石鋪就。并且每天都有專人在固定的區域打掃,讓整個學院顯得異常干凈、明快、整潔。
道路的兩旁都種栽著樹木、花草,尤其是農歷四月的季節,花草樹木發出的芬香,讓人感覺到心清氣爽。
尤其是學院里的不管是先生還是學員,都有自己規定的統一服裝。每天清晨,學員們按年級班組,排列整齊,穿著統一服裝,在被稱之為“操場”的地方進行早操、跑步。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黔江区|
易门县|
绥棱县|
东乌珠穆沁旗|
英吉沙县|
静乐县|
仁布县|
鄯善县|
河南省|
苍溪县|
驻马店市|
南华县|
丰都县|
扎囊县|
襄樊市|
常宁市|
芦溪县|
泊头市|
伊春市|
龙井市|
建阳市|
文水县|
黄山市|
台东市|
中西区|
柏乡县|
宁波市|
钟山县|
龙江县|
惠东县|
嘉禾县|
瑞金市|
邵阳县|
彩票|
西城区|
静宁县|
武乡县|
宁陕县|
堆龙德庆县|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