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上元佳節(上)-《日月永在》
第(1/3)頁
上元節,或許比不上除夕闔家團聚那般溫馨,比不上元旦走親拜年那般喜慶,但絕對是華夏民族最熱鬧的節日。
整個南京城,自夕顏染紅天之后,四處便張燈結彩,各式各樣的燈籠掛滿了大街小巷,而最最繁華的里仁街、西長安街更是涌滿了達官顯貴家的士子小姐,秦淮河上的鼎沸人聲,更是響徹了半個南京。
上元節設百官宴、耆老宴,這個習俗就算是典型的異化儒學的產物,隋唐時可沒有這個習俗,自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后,這天底下的規矩就突然就變得越來越多,然后需要官方出面做的事也越來越多。
朱允炆都不知道由他這個皇帝出面,賜宴百官、耆老到底有什么意義?就是為了強化天下人敬老尊老的禮貌嗎?
秦漢時,民間有耄耋老者,天子賜杖,以為其人瑞,應受禮敬,后也廢止這個規矩,因為皇帝發現,不是每一個老頭都是慈祥和藹的好人,萬一節杖所賜非人,便平白污了帝王顏面。
一個都不了解的陌生人,為什么還要去尊敬他?就因為他上歲數了所以就要尊敬他?
皇帝不愿意吃這個虧,也就不愿意親自出面禮敬老人了,敬老,完全是民間自發的一種出于人性美麗一面的行為,大家家長里短互相都認識,知道這個老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才會去尊敬,而不是強制的要求天下人就必須要去尊敬老人。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宋元明清就被加強和異化了,似乎不敬老,成了一種罪過。就應該受得世人的指責,哪怕你有千般好,老人千般壞,世人因為不知你二人的過往,故僅以此就言你不敬老人為罪,可謂是畸形的禮貌。
沒有敬老愛老,哪來倚老賣老?
禮貌的規矩、禮法的約束越來越多,生生把華夏民族從征討四方不臣的雄獅玩成了綿羊。
一群打小生活在“人之初,性本善”美麗幻想世界中的學子,當他們成長到朝堂之上,成了這個國家的內閣輔臣、六部尚書,當他們開始步入到教育儲君的崗位上后,這個朝代上上下下就都變成羊了。
偏生他還說不得,因為賜宴耆老這個規矩還是在太祖手里發揚光大的。
太祖愛民如子,覺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地方上的政事該如何處理、民生狀況怎么樣,地方的老頭能給他一些建議,所以很樂衷耆老宴的招待。
后來太祖發現,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老頭,他就算是活三百年,眼里也只有那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怎么可能提出什么治國良策后,加上往來交通不便、天氣苦寒,故此改成了招待南直隸一地。
甭管這些老頭老太太有沒有用,這個習俗還算是保留了下來,弄得朱允炆登基之后,每年也不得不遵祖制來辦,他現在不能推翻太祖定下的規矩,哪怕有些是他不喜歡的,他也不能碰。
設宴的地方被安排在了華蓋殿,華蓋殿是三大殿中間的一個殿,用于冊封皇后、詔立儲君、節日賀典款宴百官、詔封藩王、公主,接見衍圣公、接受大朝賀等大型政治活動及賀典的地方,算是三大殿之中人氣最旺的一個殿。
(別啥都以百度百科為準,冊封皇后、詔立儲君不是在謹身殿,是華蓋殿!作者翻明實錄翻了快兩個小時,從太祖到嘉靖皇帝,這兩項都是在華蓋殿舉行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阳春市|
外汇|
阿城市|
澎湖县|
汉川市|
临颍县|
进贤县|
屏东县|
夏邑县|
兴隆县|
高唐县|
定襄县|
闽侯县|
元氏县|
钦州市|
江华|
莱阳市|
明星|
广昌县|
东兴市|
马鞍山市|
揭西县|
兴业县|
弥渡县|
盈江县|
靖远县|
大宁县|
宜兰市|
中超|
台南县|
台江县|
大竹县|
白河县|
威信县|
西峡县|
察哈|
铜川市|
成都市|
泗水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