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還有什么話說? 郁新四人對視一眼,都苦笑一聲。 你那么講理,我們哪里還有話說,就按照你說的來吧,反正規矩是你定的,錢也是走國庫出,我們只負責記下來,到時候邸報抄送發到地方,日后國庫按照章程支銀便是。 致仕和丁憂都涉及到國庫的支出問題,能省的地方是一定要省下來的,跟禮法那些亂七八糟的糟粕規矩,其實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說到底,無非是這些官員又想拿錢又不想上班,才找盡借口給自己謀私利罷了,給自己批一層道德的外衣,就真拿自己當人了? 后世沒有丁憂制,甚至很多的官吏在父母喪禮的時候都忙在第一線而不去參加,反而被社會認可和夸贊,老百姓對這種官從來不吝嗇自己的愛戴之情。 怎么不見日常一噴的那些人站出來拿祖制說事,來抨擊這些第一線為了百姓殫精竭慮的優秀干部? 真以祖制來說,周禮還沒有定丁憂這個說法呢。 生老病死不就是世間常事嗎? “致仕、丁憂這兩項的開支你們戶部記下來,日后朝廷在這兩塊的開銷要有明細,該花的不能省,該省的,多一個銅板,朝廷都不出!” 朱允炆見四人都記了下來,便一擺手:“行了,下去執行吧,今日事今日畢,現在就去通政司,按照這個標準以內閣和戶部的名義發邸報,抄送地方,所有自今日起尚在丁憂期的也要通知到,地方也要開展自查,歲數到線的一律清退,官吏的問題,朕召吏部來議。” 四人便齊齊領了命。 “召毛泰來。” 等四人離開后,朱允炆便喚了一聲,而后開始埋頭考慮官吏的補充問題。 朝廷三年一科,這個時間跨度有些大了。一旦按照這新的退休標準來走,公務員的補充速度跟不上離任的速度,那就必須要多考,但是這個科舉是大事,三年一考朝廷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摸清楚每一個進士、貢生的水平。 考定問題向來麻煩,如何才能保證選材是足以配得上地方的位子呢? 還有就是中樞到地方,很多官員的私人問題比較嚴重,有的官一邊做官,一邊家里人忙著經商,官商不分、官商勾結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要把控。 毛泰來的時候,朱允炆才剛剛寫好想法,一看毛泰想要施禮,就被朱允炆打斷,然后老規矩。 賜座,上文房。 朱允炆哪有功夫跟他們商議,他腦子里想的東西這些當官的沒有一個會去想,根本不存在商議的基礎。 “朕方才讓戶部酌定了新的致仕、丁憂細則,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致仕和丁憂要改制,那勢必會牽扯到吏部的選官和安置,所以朕召你來,有些新的政策要頒行,你記一下。” 毛泰這才知道朱允炆上文房的原因,當下便忙的拿起筆來。 “地方上七品銜以下官吏到五十五歲和五十歲就要自動離職卸任,人員的補充是個大問題,朕這邊打算在朝廷每三年一回的科舉之外,地方要酌情補考選拔官吏。” 這一點,朱允炆借鑒了后世的國考和省考,只不過后世這兩種公務員考試都是一年一考,朱允炆這里打算在地方上的考錄略作微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