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千金買馬骨(下)-《日月永在》
第(2/3)頁
當年藍玉捕魚兒海大勝,俘虜了十萬北元王庭押解回南京,太祖皇帝要斬盡賊首悼祭先民的時候,這滿朝的官員不也已經忘了祖先的苦難,以無辜論來勸嗎?
楊士奇已經搞懂了朱允炆的迫切,皇帝現在需要的不是能臣,而是讒臣。
越沒有底線越好!最好全天下的學子能在未來幾年內,全變成他楊士奇這個‘樣子’。那皇帝就可以放開手腳的,來對這個江山社稷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制了。
朱允炆嘴角掛起了笑,他簡直愛死了這個楊士奇。
他只知道歷史上的楊士奇很有名,做了四朝的內閣輔臣,名聲秉性到底如何他不知,但在這個時間節點,為了位極人臣,為了首輔之位,楊士奇已經徹底‘黑化’了。
嗯,在天下人眼里算是臭名昭著,但在他朱允炆眼里,楊士奇絕對是現在大明上下最有能力的一個大臣!
“既然士奇都已考慮得當,那此事就由士奇來操持吧。”
朱允炆端起香茗細品:“趕在元旦前把草版做出來,拿進宮給朕看看,如果沒有問題,通政司就將草版派快馬發往地方,爭取偏僻如四川,這求是報也能在半個月內盡早面世。
對了,郁閣老方才說財政這一塊的想法,草版上也騰出個位置,詳細的細賬就算了,報個大概的粗數,方便跟前朝做個比較就成。”
皇帝特意點名了郁新方才的建議卻沒有提起解縉和方孝孺,四人心里便都明白過來,朱允炆這是瞧不上此二人的看法啊。
被無視和忽略的兩人俱都有些尷尬的苦笑,但也知道自己本身在內閣的存在感就比不上人家楊士奇和郁新,倒也不至于太過難受,都站起身躬禮告退。
郁新和楊士奇本來也是打算告退離開的,卻見朱允炆抬了下手,便知道皇帝還有事,便又都老實的坐了下來,靜候下文。
“朕這邊還要兩件事,你們記一下等回文華殿的時候一并處理了。”
朱允炆一開口,倆人就打袍袖中取出一份隨時攜帶的題本來,他們現在都養成了習慣,只要面圣,就隨身帶著一個小本本,時刻準備著銘記圣訓。
這種習慣很值得表揚嘛。
等雙喜給倆人遞上毛筆,朱允炆便含笑開口道。
“第一件事,就是那景清自貴州回來了,貴州都司早前涉及改土歸流,朝廷四年間撥付兩百萬兩專款到底怎么被揮霍的事,內閣早些查清,該怎么法辦就怎么法辦,絕不姑息留情。
第二件事,也跟這貴州有關,貴州地力貧瘠,土民的生存也一向困苦,朕打算給他們另謀生路,太祖年曾有過兩次強行遷移,雖說難免動了刀兵,但那也是因為朝廷給的好處不多,那時候國家窮拿不出多少好東西而已。
現在不同了,朝廷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所以朕就打算學太祖,再來一次大規模的動遷,著貴州、湖廣和福建三地的軍衛所一起,遷三萬貴民往臺灣,沿途的官倉全力供給,絕不能餓著。
每一戶,朝廷另給予一百石糧食,并且等到了臺灣,按丁口人頭,一人給與二十畝田,再免五年糧稅。”
遷貴民實臺灣。
這就是朱允炆打算動貴州土司根本的手段了。
之前改土歸流,無非是一種懷柔的手段,貴州土司的需求不單單是獨立自主,人家是奔著科舉做官、奔著進中樞來的。
這些權利,他們作為大明這個國家的一份子,朱允炆暫時卻還給不了他們。
古代的時候,國家概念是極其淡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的,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是民族概念而不是國家概念。
這就好比張紞在云南,因少民政策搞的一塌糊涂,貴州幾任同知也搞得一塌糊涂,究其根本,因為他們都是漢民,所以施政的時候難免偏袒。
連飽讀儒學書籍,向往同化教諭的漢官都一碗水端不平,讓那些少民的土官做一省藩臺,那么那個省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會獨立出大明的!
這真不是朱允炆的歧視偏見,而是無數的歷史已經充分的證明了他說的話不是空泛之言。
處理貴州、兩廣的事,太祖是一眼看穿了本質,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用強軍輔以遷移舉措,而自太祖之后,哪一任皇帝都不想大動兵戈,便一直是以懷柔處置,厚賞土官錢糧換其恭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宣恩县|
顺义区|
化德县|
沙坪坝区|
南通市|
皋兰县|
武陟县|
阿克|
建宁县|
宣汉县|
吴忠市|
石城县|
乡城县|
广州市|
余庆县|
禄丰县|
贞丰县|
绥阳县|
四会市|
通江县|
汉寿县|
安顺市|
永新县|
明水县|
运城市|
顺昌县|
莆田市|
贡山|
景宁|
定结县|
龙海市|
洱源县|
织金县|
涿州市|
盈江县|
宝坻区|
桃江县|
什邡市|
洪洞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