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學習強國和大明夢-《日月永在》
第(1/3)頁
回京的日子,朱允炆更多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工部轉悠。
他這個皇帝重視工匠和技術的革新,而工部也沒有讓他這個皇帝失望,自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以來,工部已經陸續誕生了許多新穎的技術成果,在多個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但是真正足以實現文明飛躍的科技還沒有誕生,這也是朱允炆一直以來堵心的地方。
工部尚書魏均守在朱允炆的身旁,也是一臉的小心翼翼。
皇帝一個月基本上要來工部好幾趟,但是工部在研發這一塊卻一直沒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成績,他這個尚書部堂難免有些抬不起頭。
蜂窩煤也好、水泥也罷,都是民間來的手藝人研究出來,而工部的虞衡司,上千名能工巧匠,卻沒有一個能制造出什么讓皇帝眼前一亮的好東西。
“創新不成,就改良。”
早幾年前,朱允炆就給時任工部尚書的嚴震直說過這句話,如果發明不出什么跨時代的好玩意,那也可以在老祖宗留下的技術基礎上加以改良,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和成績。
“鉛活字印刷?”
虞衡司每年都會制造一本登記冊,只要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制造出來,都會被記到這本冊子上,等著每個月皇帝御覽。
而這一個發現讓朱允炆翻看的動作停了下來。
大明的印刷技術一直承襲宋元,官用的技術也是承襲畢昇所創的泥活字以及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方法,而朝鮮國發明的銅活字,工部一直有用,但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更遑論替代官辦局的泥活字了。
而今天,專攻印刷術的匠戶們,在銅活字的啟發下,革新改良出一種更為高效的新技術。
鉛活字輔以凸版印刷機,效率遠超泥活字,而且印刷出來的字體飽滿,筆劃清晰,相比起泥活字也更加的耐用。
“建文五年四月十六日,改良者趙良生。”
登記冊上有明確的時間和匠戶的名字,而這個日子,當時朱允炆還在草原上巡游呢。
難得見皇帝停目,魏均便在一旁小聲道:“這鉛活字的成分中融入了一些其他的金屬,硬度極高,非常耐用,可以快速高效的進行印刷工作。”
“有過實驗的記錄嗎?”
“有。”
魏均應聲道:“自從投入使用來,邊試用邊改良,三個月一共印刷出來五十本《詩經》。”
一臺印刷機,三個月印出五十本詩經,這效率已經相當讓人吃驚了。
印刷技術的進步,屬于信息革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知識的傳授會變得廉價。
“既然已經經過了實際驗證,那就即可進行全面推廣,工部各省的官辦衙門,用這鉛活字替換下泥活字,等全面替換結束跟朕說一聲,朕來告訴你們印哪些書。”
中華書籍庫浩如煙海,全都印一遍自然不現實,主要眼下也沒有這些精力,朱允炆本身也懶得去印那些眼下對國家作用不大的書。
印書,是對傳統的士族門閥最大的沖擊。
古代一群不懷好意的所謂名士規勸君王:不可使民開智。
巧舌如簧的欺騙君王,說一旦百姓聰明了,就會動搖統治,質疑權威,其目的更多的還是為了固化階級權利而已。
他們的孩子可以一落生就讀書識字,而百姓的孩子一落生只能種地當兵。
那么治理國家,君王只能從他們這些門閥階級中挑選人才來充任官員,代代如此,毫無選擇。
后世常說寒門難出貴子,殊不知在古代,寒門是絕對出不了貴子,寒門只能出造反革命黨。
畢昇研究出活字印刷術為什么沒有在宋朝的時候普及?為什么被打壓的只能被記載到《夢溪筆談》之中的原因就出在這里。
宋朝是士大夫階級的天下,他們把持著宋朝這個國家從中樞到地方的所有權力,自然極力壓制百姓觸碰知識,斷了趙家皇帝從民間選材的希望。
而在這一點上,朱允炆早就明確過,民智開的越高,統治才會越穩。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东兴市|
武清区|
睢宁县|
边坝县|
芷江|
运城市|
金乡县|
黄冈市|
四川省|
澄迈县|
仙桃市|
新建县|
辽阳县|
三明市|
吉水县|
乡宁县|
东兴市|
南昌县|
台东县|
平山县|
乐山市|
安陆市|
靖州|
高安市|
陇川县|
瓦房店市|
永登县|
德兴市|
新竹市|
漳平市|
榆中县|
仪陇县|
应用必备|
神木县|
太保市|
安泽县|
晋城|
永顺县|
邹城市|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