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破不破梅家這個案子,其實對于現(xiàn)在的周楠而言已經(jīng)不重要了。 現(xiàn)在是大明朝嘉靖三十八年春末夏初,明世宗朱厚璁老先生在位四十六年,也就是說他還有七年就要駕崩。這個大明朝的董事長在位四十六年,有功有過。就周楠看來,此人的功還是大于過的,比如抗擊倭寇的侵略,樹立了中央權(quán)威。 但這人喜歡打汞煉氣,大修宮觀修長生法門,糜費巨大,再加上對東南年年用兵,使得國家財政處于崩潰的邊沿。據(jù)史料記載,在嘉靖皇帝末年,國庫存銀只余十余萬兩。 十萬兩白銀是什么概念,以大米為本位換算成后世的人民幣也就一億多塊,還比不上一個揚州鹽商的身家,更別說維持這么大一臺國家機(jī)器的運轉(zhuǎn)了。 他在位這四十多年間,活生生將仁宗、宣宗、正德等歷代帝王積攢下的那點家業(yè)敗了個干凈。如果不是后來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的隆萬大改革,明朝早就亡了。 是人對于自己的錢袋子都會異常敏感,哪怕你是一個富有天下的皇帝。大約是感覺到情況有些不妙,又不肯削減自己的日常開支,嘉靖皇帝就開了海禁打起了外貿(mào)的主意,這才有后來江浙兩省的改農(nóng)為桑。 也因為開了海禁,隨著葡萄牙美洲殖民地的白銀的大量輸入,有了充足的貨幣供應(yīng),到張居正主政期間,才有以一切賦稅都以白銀計算的一條鞭法,才有后世的國庫充盈,活生生為大明朝續(xù)命百年。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并不出名,也常常為史家所忽略。不過,后來有人以嘉靖末年這一歷史事件拍了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恰好周楠看過。當(dāng)然,在真實歷史上,這一條政令的影響并不算大,也沒有電視連續(xù)劇中那么夸張。 剛才聽到史知縣和師爺們議論今次外察,這才忍不住提了這個建議。 改農(nóng)為桑畢竟關(guān)系到百姓吃飯問題,不能不慎,肯定會遇到不小的助理。因此朝廷才頒布了一條獎勵江浙兩省農(nóng)桑的政令,試試水看看下面的反應(yīng)。 因為有著對歷史的先知先覺,周楠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中國人做事一向求穩(wěn),在一個政治鋪開之前,通常會選一兩個地方試點。如果史知縣能夠緊跟中央步伐,掐住了上層思路的脈門。別說免去這幾年的賦稅,就算他犯了最大的錯,朝廷袞袞諸公估計也會睜一眼閉一眼打個馬虎眼。 如果這樣,史杰人這才年考應(yīng)該能夠順利過關(guān),頭上的烏紗帽也保住了。 給縣尊立了這么大的功勞,有他保著,歸縣丞拿我也沒有辦法,周楠這么想。 實際上,下來之后周楠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他是史杰人一手提拔的人,若真有事情縣尊也沒有臉面,自然是要保的。自己還真是莽撞了些,直接從縣衙里殺出一條血路奪路而逃,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可是不逃,難道真被那姓歸的打得在床上躺個十天半月,大丈夫豈能任人宰割? 史知縣外察的事情估計要過一段時間才有結(jié)果,他過得幾日才能辦完這事回安東。周楠接下來也沒有什么事,就整日和師爺、衙役們在街上吃酒游玩,將古代的淮安城里里外外游了個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