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破洛陽轉眼已經過了六天。這六天中,他倒沒有住進洛陽城的福王府,而是住進了周公廟中,甚至就連福王府里的宮女,也都是賞賜給了下屬,至少眼下來說,正處于創業中的李自成,確實有那么幾分成大事者的潛質。 這天,漱洗后,李自成就坐下去寺堂里吃早飯。在吃飯時候,他向面前個頭不高的軍師問。 “軍師,現在這洛陽咱們是打下了,下一步該怎么辦?” 說起來,宋獻策能成為李自成的軍師倒也是機組巧合,長期云游四方,為人占卜吉兇禍福的他,幾個月前,遭遇流寇,被“綁到”李自成軍中,從那后他便為其出謀獻策,倒也才智非凡,深受李自成的敬重,凡戰前必先向他征求意見,不過幾個月的功夫,就被其拜為軍師。 就是這洛陽城,也是宋獻策獻計打下來的,面對闖王的詢問: “破了洛陽城,要查抄的地方多,東西多,光一個福王府就有多少東西抄!事情一亂,就會使許多金銀珠寶和各種值錢的東西落入私人手中,糧食也會隨意拋撒。現在洛陽內外流民有很多,闖王不妨一邊分發賑糧,一邊令他們散布讖語。” 李自成問: “散布的什么讖語?” “闖王,前些日子,臣觀天象算出明朝“國運將終”,現在天下正待英主,所以闖王必須要盡快樹立威望,而流民四處流動,不妨借流民的口口相傳,把讖語傳播出去……” 想了想,宋獻策便說道。 ““十八子,主神器”,有此讖語,百姓將來自然愿意追隨闖王。” 李自成一聽,臉上立即露出喜色, “軍師妙計。” 十八孩兒是誰?自然是李自成的“李”。李闖王的李?。? 百姓愚昧,聽著這樣的讖語,自然會以為“天命在李”,到那時又何愁大業不成。面上帶著喜色,李自成又問道。 “軍師,昨天大家在那件事議論紛紛,你卻很少說話。你對眾人的主張有何看法?” 打下洛陽之后,無論是李自成也好,劉宗敏也罷,其麾下眾人都有些飄然了,畢竟,這是他們打下的最大的一座城,況且,洛陽還是古都??!于是昨天就有人在那談古論今,侃侃而談,先從據宛、洛以收中原,據中原以爭天下的道理談起,接著談到建立名號,最后談到請闖王建都洛陽稱王的時機已熟,不可錯過,特別強調說河洛民心如何擁戴,不可辜負父老百姓的一片殷望。 說得是道理充足,十分動聽。對此眾人自然是紛紛表示贊成。不過也有一部分將領主張趕快去攻占南陽,將宛、洛兩個地區連成一片,準備好同楊嗣昌和其他前來的各路明軍會戰中州,等再打幾個大勝仗,再商議在洛陽建都稱王的事。但是又有一些人主張目前應該乘勝西入潼關,攻破西安,以關中為根本,建都西安。當這后一個意見提出以后,很多人立刻贊成,并且七言八語地補充理由。這是因為,昨天參加會議的人,除宋獻策外,全都是陜西人,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現在他們“發達”了,自然應該還鄉得瑟一下。 當然,作為陜西人的他們也知道西安是古都,自幼老人們口口相傳的“關中是形勝之地”,這地方自然最為適宜建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跟隨李自成多年的人,他們一心保闖王打江山,都巴不得闖王早日稱王稱帝。 其實,李自成的心里也想稱王稱帝啊。 作為驛站下崗公務員的他,可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領兵打下洛陽這樣的大城,這要是再稱王稱帝,那可真是祖墳冒青煙了。 不過盡管心里很想,可他就是沒說,一直沉默著,觀察著,觀察眾人的態度,最后宋獻策的態度,最讓他琢磨不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