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朝著江上的船隊看去,朱慈烺問道: “船上官民可安置妥當?” 曹安國連忙答道: “回王上話,船上官民已經安置妥當隨時都可以啟程前往新城,另外隨行王師有步兵三千人,皆為青壯,已經在淮北軍府訓練了一年多,全部配配后裝線膛槍,另有新式火炮二十八門。” “淮北軍府”,那是專門進行新兵訓練的地方,現在大明只有一種新兵,就是軍戶子弟子承父業。其它人想要當兵可以,一種是進入海外的護衛軍,衛所設在海外,一種就是親王親衛。 那怕就是這兩種兵,那也是有名額的,每年不過只有區區千把人而已。可以說,除非是軍戶世襲,要不然,你想吃軍糧……都輪不到你,非但在世代的良家子,還要有三個百戶作保,千戶大老爺推薦,然后才能當上兵,也正因如此,能當上兵的還是軍戶里沒有繼承權次子。 普通人……輪幾輩子也輪不到。 在大明,當兵,那是特權! 不過,親王府衛倒沒有這些限制,不過也是精挑細選的青壯,畢竟,在大明,想要當軍戶的,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為啥? 待遇好啊! “王上,朝廷在新城,還有三百人警衛隊,算起來,咱們也是兵強馬壯了!” 所謂“新城”,就是后世印度中部臨孟加拉灣的亞南,當然這個時代的亞南不可能再是一座充滿法蘭西風情的殖民地城市。 但肯定是一座充滿大明風韻的城市,唯一不變的就是殖民地的身份。 此時南亞次大陸,盡管擁有超過一億人口,但是“新城”周圍方圓百里,都有大片原始無主之地,只有少數土人生活在這里。 早在乾圣三年,行人司行人胡天球與天竺諸國簽訂友好通商條約,沿著印度半島設了五十二個貿易站的起,在大明的商隊進入印度的同時,船隊就開始不斷往這些貿易站移民。 移民的數量也不多,每個貿易站每年移民千人左右,兩年來已經累計移民近十萬人。這些移民跟當地土人交流,倒也還算融洽,不存在什么土地矛盾、信仰糾紛,漢民還教土人先進耕種技術,通婚早的孩子都能生下來了。 就在去年年底,江南大旱,朝廷一次性招募一萬流民青壯,其中有五千人被安置到了新城。 其實,這就是為封平王作準備。 算起來,現在的平國,那怕就是在海外立國,“國人”也有足足近萬人,甚至還有幾千“野人”。 看著新城的地圖,朱慈烺問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