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船上的人也沒誰能解釋清楚,況且還是對一個夷人解釋清楚,要不是因為這個夷人的相貌著實好看的很,估計都懶得理他, 機器紗廠。 在過去的幾年中,蒸汽機以及走錠紡紗機正在以內眼可看的速度在大明普及著,機器紡紗的推廣,并不是因為走錠紡紗機可以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細紗,而是因為大明海外貿易的興旺。 在過去的幾年間,大明的棉布被海商們販賣到各地,其實,原本在歷史上,大明的棉布就被西班牙人賣到了美洲,被荷蘭人賣到了歐洲。只不過,現在大明的棉布更為精美,價格更低廉,加上大明開始對南洋、印度進行經營,海外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棉布的生產,而棉布的生產,帶動了機器紡織業的發展。 不過蒸汽機以及走錠紡紗機,也就歷史書中的“騾機”的推廣,雖然給普通紗戶造成沖擊,導致很多紗戶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補貼家用,但是百姓作出的反應卻也很直接。就像“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中提到的魏塘,成千上萬的紗戶紛紛改行織布。就像另一個世界,面對洋紗沖擊時作出的反應一樣,從紡戶變成織戶,畢竟,現在織布還要用人力,甚至直到20世紀早期,機器織布相比鐵輪織機之類的人力織布機,都沒有絕對的利潤優勢。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紗戶、紗商破產,但進步總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跟不上時代的人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 在這個過程中,對小老百姓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良田大量改種棉花,歷史上,在晚明,桑爭稻田和棉爭糧田,本質上還是百姓逐利。明末的張履祥的《補農書》就提到“桐鄉田地相匹,蠶桑利厚……地之利為博,多種田不如多治地。”。 多治地,就是多種經濟作物,而山東等地百姓改種棉花后,獲利超過種糧一倍有余。于是便出現了桑爭稻田和棉爭糧田的局面。百姓紛紛改種棉花的現象,不知讓多少鄉紳士人痛心疾首,認為蒸汽機和紗廠嚴重破壞大明完美的社會秩序。 “百姓逐利,天良喪盡啊……” 那些鄉紳們在痛心疾首的同時,還不忘記派出家丁,要求佃農改種棉花,不種棉花的就要收回田地。擱大明,什么是“羊吃人”沒幾個人見過,可是這兩年,隨著棉花需求越來越多,“棉吃人”上到士紳官員下到黎民百姓,可都不陌生。朝野之中,早就有抑棉的呼聲。 不過,也就局限于呼聲而已,畢竟,誰都知道,這機器紗廠是陛下弄出來的。不到迫不得已,沒有人愿意以身試險,去針對機器紗廠。 所有人都在等著,等著事態惡化到不可收拾的時候,再站出來,至于現在,先在報紙上寫寫文章吧。 對于這一切,西娜拉并不清楚,雖然不清楚,可是并不妨礙她在中途下船,前往機器紗廠去參觀。 作為一個外國人,她的參觀當然是被理所當然的拒絕了。 一個蠻夷過來,要參觀紗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