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滿載著大明移民的商船,已經抵達了湄南河,也就是暹羅的昭披耶河,進入了河口的北欖港。 船剛一靠港,船上的大明移民們,就用滿懷期待的眼神打量著這片陌生的土地,當然他們看到碼頭上用大象卷運木頭的時候,自然是驚奇的喊叫著。 船上的移民說著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話……而在碼頭上,也有人用各種各樣的方言在吆喝著,呼喊著,喊著親人的名字。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越來越多的明來人來了暹羅,每天都有明船進出暹羅的各個港口,而暹羅也在與大明的貿易中獲利良多,尤其在稻米貿易上,別看河口的水稻產量在增加,可還是沒辦法和暹羅相比,實際上“南洋米”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暹羅。之所以會這樣,是因上天對暹羅的“恩寵有加”,不僅讓他們擁有了一個平坦、遼闊的平原,而且平源上河道密集、水資源豐富,這樣的環境自然有利的農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此時統治暹羅的阿瑜陀耶王朝還是亞洲第一個對西方人敞開國門的國家,甚至已經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堆條約了,甚至在王廷中還有西方人充當大臣。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和西方人的貿易,獲得了不少洋槍洋炮。不過,即便是如此,這個國家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其實這倒也不怪暹羅人沒有眼光,因為人家不需要啊。此時的暹羅盡管仍然在北部與緬人撕殺,但整體上正處于歷史上相對和平的時期,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一支海軍。 不過,因為與鄰國緬甸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上百年,而且經常揍得奄奄一息,在上個世紀末,在緬甸的五次大舉入侵中,更是被掠走了十幾萬男丁作為奴隸,即便是現在,兩國在北方也是攻伐不斷。所以暹羅的人口一直不多,這也使得他們有足夠的土地可以授給貴族和平民。 暹羅實施的薩克迪納制,按這一制度,地位最低下的奴隸也能得到5萊的授田,差不多就是12畝的授田!而平民的授田多達25萊,也就60畝的授田! 而且這還不是一戶的授田,而是一個平民的授田! 且不分男女! 在人少地多的暹羅,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所以,領主們就必須牢牢的掌握人,而在授田制度下的暹羅并沒有自由民的,所有平民都需要向所在土地的領主登記,然后領取份地耕種,還要承擔相應的稅賦和兵役。男丁年滿18歲征為新兵,服役兩年成為現役兵,直到60歲退役為止。無戰事時,現役兵必須每年服役6個月,為領主耕種土地,還要自備糧食。而他們所領的份地不能買賣,年邁無力耕種就要返還給領主。 因此暹羅國的平民,其實也就是等同于農奴,至于手工業者直接就是奴隸。至于商人,大都是外國移民,主要是明人,至少印度人、日本人、安南人和西方人倒也有,不過數量不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