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倫伯郎神父的話,讓查理二世與海德、尼古拉斯互視一眼,他們都讀懂了對方眼中的意思——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好事? “你是說我在向中國稱臣之后,依舊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國王?可是你又如何能保證中國人真的不會就此干涉英格蘭的內政?還有中國人會為了一個名義上的臣服者,推翻克倫威爾的統治嗎?” 查理二世有些不解的問道。 畢竟,那怕就是在歐洲,教皇依然會通過主教對歐洲各國指手劃腳,為什么英格寺會以新教為國教,不就是為了踢開教皇嗎?向中國稱臣?會不會引過來一個新的“教皇”? “這就是中國與歐洲的不同。據我所知,在中國的北方有一個叫朝鮮的國家,還有日本。他們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但是卻一直保持著獨立的狀態。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國王、自己的法律、可以自行制定稅賦,無須向中國皇帝請示。天朝為什么需要這些藩屬呢?或許是因為東方人的“面子”,或許是因為“萬國來朝”才能體現出天朝的強大,而現在在歐洲還沒有天朝的藩屬國。一但英格蘭成為天朝的藩屬國,為了“天朝的顏面”,中國是絕不會坐視自己的藩屬國別人欺負的,同樣也不會坐視“亂臣賊子”篡位奪權。因此只要國王向中國稱臣,為了維護天朝顏面,他們肯定幫助國王陛下恢復你在英格蘭的統治。”在倫伯郎神父信誓旦旦的保證時,他顯然不知道,現在的大明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大明了,大明已經重新構建了“朝貢”的內涵,重新整理了與藩屬國之間的關系,那種只是名義上的臣服,已經不和時宜了。現在的大名所追求的可是那種真正的完完全全的臣服,然后利用這種臣服去吞并,去蠶食,當然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甚至是很難讓人察覺到的。 其實這個時候,無論是查理二世也好,還是愛德華·海德,或是尼古拉斯,他們都已經心動了。事實上對于中國的富庶與強盛,他們早就如雷貫耳了,所有的歐洲人都對中國充滿了憧憬。如果真能像倫伯郎神父描述的那樣,英格蘭只要在名義上臣服中國,奉中國為“上國”,就能得到那么多回報的話,不說未來商業上的回報,就是為了王位也是值得一試。 要是能在未來,成為中國在歐洲的貿易代言人,那可就再好不過了。 越想越覺得這個建議好極了的查理二世君臣,都在彼此的眼中讀出了對方的想法——這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表面上查理二世還是以一副頗為為難的說道: “咳,但是,我畢竟是國王,向中國稱臣,或許可以幫助我恢復王權,但是英格蘭的貴族們呢?他們會同意向中國人稱臣嗎。” “陛下,克倫威爾沒收了許多貴族的財產,不知多少保王黨人失去了他們的爵位和財產,如果向中國稱臣,可以摧毀克倫威爾的共和國,我想,他們是不會介意的。” 愛德華·海德直接了當的說道。 對于那些失去財產的貴族們來說,他們那里會在乎什么稱臣不稱臣,別說是向中國人稱臣,就是向教皇稱臣,只要教皇能夠幫助他們恢復往日的地位和財富,他們肯定也會向教皇稱臣,所謂的信仰,那里比得上財富啊。 況且,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人壓根就不在幾乎什么信仰。 無論是天主教也好,新教也罷,清教也行,對于中國人來說,根本就沒有什么兩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