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十幾年前,乾圣皇帝特意親自寫了一篇文章,重新定義了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舉動,將高句麗的國勢、實力都進行了一一點評,讓世人重新認識到這個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擊敗的慕容氏后燕政權、滅亡馮氏北燕政權后,占據了中國遼東地區二百余年的政權。令世人認識到其是一個以農耕為主業,依山修筑無數易守難攻的城池,可說是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該國常備軍至少不低于三十萬,再加上東北的眾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樣長期成為高句麗的臣屬,受其征發差遣。其兵力甚至可能超過六十萬。 與游牧政權靠天吃飯強則強矣,一旦生產力不繼就很容易內亂不同。作為一個農耕國家的高句麗國力發展則非常穩定,政體嚴密,后勤保障度高,每當中原政權出現動亂就伺機而動,逐步向西蠶食擴大實力,潛在威脅極大,這是非常要命的。 面對這樣一個勃然興起的“地區強國”,當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勢必要將鏟除、摧毀這樣的巨大威脅,否則其就會成為后世的遺禍,會給中原造成難以想象的遺患。 這也是從隋到唐,兩朝歷經數代皇帝,之所以持續不斷討伐高句麗,直至將其徹底滅國方才為止。過去的史書一提到楊廣、李世民討伐高句麗就是四個大字——“窮兵黷武”,卻從來不問其背后必須討伐的深層原因。 “如若窮兵黷武,難道兩朝數代皇帝都是窮兵黷武之君?” 乾圣皇帝的反問之后,又對眾臣說道。 “唐末,藩鎮之禍,使得唐朝失去對遼東的控制,契丹趁機崛起,至五代,契丹已經成為國力不遜中原的強國,再后來遼、金、蒙古接連興起后,無一不是中國之患,甚至導致華夏陸沉。如此慘痛的教訓,又焉能不吸取?時至我朝,女真崛起之禍,去除不過區區十數載,今日重提此事,就是為了讓世人為之警省,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也正是陛下的這番話,讓世人明白了唐太宗和隋煬帝為什么拼了命打高句麗,無非就是為絕子孫之患,讓中國避免亡國的危險。 甚至那篇文章還是所有的宗室以及文臣武將的“必修課”,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不留遺患于中華! “高句麗?” 冷冷一笑,郁爾枚說道。 “他們還不配,即便是再過三百年,他們也威脅不到大明的本土,但是他們肯定會威脅到大明在歐洲的利益,正所謂“天無二日”,我大明既然進入歐洲勢必要在這里建立即屬于大明的秩序,而就潛力來看,能夠影響到這個秩序的只有法蘭西,” 略微點了點頭,朱由彬贊同道。 “所以,你希望本王接見孔代是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