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乾圣十五年三月十九。 隨著一列火車轟鳴著緩緩駛入帝都南京大明門外的火車站,一群歐洲人從車上走下來時,意味著大明與歐洲的聯系,發生了某種實質性的變化。 盡管大明的使團仍然在歐洲,朱由彬的訪歐之行還未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是中西文明間的接觸就此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這是第一次,中國真正的去了解歐洲,了解那個萬里之外的異鄉。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朱由彬的出訪其意義甚至不遜于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因為這意味著另一場更為偉大的事業的開始。 是什么樣的事業? 正如張騫之后,大漢對西域的征服一樣。其實,朱由彬的出訪也含有相似的意義。這是一個偉大事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的開始。 而對于17世紀的中西文明來說,它的意義同樣也是非凡的??萍汲鞯拇竺?,讓所有的來訪者以及留學生在驚訝之間,更是充滿了羨慕之情。中華文明給這些歐洲人帶來的沖擊是極為深遠的。 以至于后世的不少學者在提到這一階段的歷史時,首先提及的就是這些訪客的到來,讓整個歐洲意識到其文明的野蠻與落后,從而開始了向大明的全面的學習,華夏文明在歐洲的傳播便就此拉開了序幕。就像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周邊國家紛紛羨慕著華夏文明。從而主動的選擇華夏文明一樣,現在這些來自萬里之外的異鄉人。在目睹了華夏文明的昌明之后,紛紛做出了最直接的選擇。 羨慕他。臣服他,學習他。然后到最后。也許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會成為他的一份子。 在法蘭西特使菲利普一世覲見之前,朱國強已經在宮中召見的鄭渡,向他詢問使團出訪事宜。 “……艦隊在泰晤士上向倫敦城發射了火箭,燃燒彈點燃了整個倫敦城。大火足足燃燒了四天?!? 火燒倫敦! 聽著錢熙的講述,朱國強的心里那是一個可惜啊,當然不是可惜被燒毀的倫敦城,而是沒能拍下一部記錄片。 比如《火燒倫敦城》。 這事聽著都他娘的解氣! 何止是解氣,簡直就是解恨。 在另一個世界,就是英格蘭那貨,把圓明園給燒了。 現在好了,大明把倫敦城給燒了,燒得好??! 而更為驚人的是什么? 不是英格蘭人是多么的能歌善舞,而是英格蘭的那個查理二世,做出了另一個選擇——向大明稱臣,成為大明的屬國。 “……查理二世國王決定派遣沙夫茨伯里伯爵前往南京朝覲天子,請求天子冊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