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兵者,詭道也! 就在松平信哲以及那些大名藩主們率領兩萬人馬浩浩蕩蕩的朝著縱深挺進,孔有德等清軍將領紛紛派出快馬向東清朝廷求援的時候。 數十艘大船在巡洋艦的護送下駛離了下關碼頭,為了盡快結束對建奴的討伐,梁山親自率領兩萬人馬,從下關出發,向著石見駛去。 三天后,駛過對馬海峽的船隊,抵達有著鯨海之名的北海南部。 梁山并未直接向石見城發動進攻,而是將登陸地點選在了距離石見城一百里之外的石見銀山。 石見銀山自1526年由九州博多的富商神屋壽禎發現以來,持續開采約400年,這里不僅盛產白銀,同樣也盛產銅條、鉛錠,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石見銀山是世人唯一知道的日本銀礦山,在歐洲制作的亞洲地圖和日本地圖上都在石見銀山附近標有“銀礦山王國”的字樣。而且因為石見銀山出產的銀純度極高,在東亞交易中的信用也很高,因石見銀山位于佐摩村,因此該地出產的銀被稱為佐摩銀。 當然,梁山選擇石見銀山并不僅僅只是為了這里的白銀,更有一個更重要原因是,這里擁有一座設施完好的港口。 盡管大田港并不大,但是設施完好,將其攻占下來之后,這里可以成為他的后勤保障基地,以及海軍的臨時錨地。打仗就是打后勤,對此梁山絕對不敢掉以輕心。 況且,建奴那邊一直都在提防明軍的進攻,在石見城附近集結了重兵和設置了眾多炮臺,直接攻打石見城的阻力太大,為了求穩,他才選擇了石見銀山。 這里既有港口,也有白銀,沒有比這更好的目標了。 而想要奪取石見銀山,就必須要奪取石見山炮臺,那里是石見海陸門戶,一旦占領了炮臺,就可以長驅直入,奪取石見炮臺。 石見炮臺城拉于銀山柵內西北十里處,修建在海拔153米的龍嚴山山頂。在歷史上,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曾經經歷過多次爭奪銀山支配權的戰事。在德川幕府時代,石見城被幕府下令摧毀。而在建奴奪取石見后,因為其在靠近鯨海(日本海),出于防御海上來犯之敵的考慮重新建城,自從其建城以來,一直是建奴于這一帶重要的軍事基地。。 石見炮臺是陸海防炮臺,既可以抵御可能來自陸地的進攻。也可以抵御來自海面上的攻擊。因為遼東被大明從海上捅了“菊花”,被吃一塹長一智的建奴,極為重視海上的防御,在逃到日本后,一直把防止海上襲擊作為重點,因此在炮臺上布置了大量的大口徑火炮。 石見炮臺位于山頂,沿山修筑有高達數米的胸墻,胸墻上堡壘密布,整個炮臺完全依山而建,成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堡壘。雖然堡壘看似堅固,但是炮臺平常只布置了一千兵力,因為炮臺只有三十二門大炮,配置一千兵力也就足夠了,壓根不需要這么多人。 不過,在得知“監國皇太子”奪取下關后,連忙加強了沿海炮臺的防御力量。從內陸調動了兩千人馬,部署在石見炮臺協防。 不過,對于明軍的防范也就是如此,畢竟,在任何人看來,明軍應該不會進攻石見吧,尤其是在他們已經突然奪下了下關之后,更不可能再冒險來打石見吧。 也正因如此,下關北部的中國地區,才是建奴防御的重點所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