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說的就是河套平原! 這片平原,曾幾何時曾是漢人鞏固北邊的前沿,再后來又成了蒙古人的牧場。再后來,建奴西逃后,這里成了建奴莊子,李過等流寇逃到塞北后,同樣也曾在這里墾殖。 在隨后的十幾年中,他們墾殖了數百萬畝土地,正是這里的土地讓建奴、流寇得已經在塞北立足。 再后來,隨著建奴、流寇的接連西征,這里的八旗農莊、流寇衛所一天天的空了下來。 不過,很快一群來自關內的明人移民,來到了這里。 大明的移民為什么出現在河套? 這是得益于“榆林事件解決條款”,在解決條款中,蒙古那邊除了賠償價值一百萬兩的羊毛之外,還約定“大明百姓可以自由往來蒙古經商、定居,蒙古當局理應保護,不得加以任何限制”。如此一來,大明也就獲得了前往蒙古各地的移民權。 對于河套的富足,大明這邊可以說是早就垂涎三尺了,尤其是對于陜西北部的許多百姓來說,他們有不少親人隨流寇逃到了關外,從書信中自然也知道河套的富足,相比于陜西的貧瘠,河套那地方簡直就和天堂一樣。 在官府的刻意宣傳下,也是在官府的支持下,大量陜西百姓在短時間內涌入河套墾居——他們甚至都不需要開墾田地,無論是建奴遺留的農莊,還是流寇廢棄的衛所,都有大量早就開墾好的熟地,而且還有現成的水渠,如此完好的環境,又怎么不讓人心動。移民的到來迅速填補了當地的空白,同樣也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構成。到乾圣十王年,移民到河套等地的陜西人已經多達三十萬人,而鄂爾多斯以及河套附近的蒙古人不過萬余。 甚至就連同鄂爾多斯大草原上,也生活著成千上萬的漢人移民,他們在那里牧馬、放羊。 河套,到底是大明的河套,還是“蒙古”的河套,沒有人能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但是至少在名義上,這里還是屬于“蒙古”的。 比如,在黃河岸邊與河套隔河相望的碼頭上就有“蒙古”的驛站。 所謂的驛站,其實也就是一個不大的小院子。肯定比不上雞鳴驛那樣的類似小城般的驛站。 其實,那怕就是這樣的“驛站”,那還是多爾袞進入蒙古后,用了十幾年功夫,一點點建成的。 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活著來到蒙古啊! 當鰲拜置身于這個院子里的時候,他的心情是那個復雜啊。 當初像只“籠中鴨”一般,被送到南京,他以為等待他的會是死路一條,可不曾想,他居然活了下來。 “你有一個選擇?!? “去多爾袞那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