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于傾向于考證的大明學者來說,他們終于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去給世界重新命名。通過地理考證以“自圓其說”。 那怕是他們明知道歐洲的對世界的命名,不過是以希臘神話或圣經為參照的。大明用華夏的神話為范本為世界地理命名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大明的學者們相信——以理服人! 你看,我都考證出現實證據了,你們必須接受我的觀點! 從之前的底氣不足,到現在突然有了底氣,一切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甚至直接反應到了乾圣皇爺的桌案前。 “你是說,有學者申請經費前往海外考察?” 面對方以智的稟報,朱國強整個人都愣住了。 這還是第一次,有學者主動要到海外去考察。 “他們去考察什么?” “他們想去海外實地,驗證鄒衍的“大九洲之說”以及山海經異域之說。” 方以智如實稟報道,現在已經從陳長康那里接過內大臣之職的他,在提及那些學者的申請時,難免有些哭笑不得。 “陛下,這些人實在是荒唐的很,原本陛下資助出海探險,是為了開辟新航道、鼓勵通商,而他們倒好居然拿著神話傳說去考據,實在是荒唐。” “荒唐?” 朱國強笑道。 “朕可不這么說覺得,人嘛,總得有理想,有動力,朕覺得這個理由可不荒唐,甚至這可能會讓大明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過去我們的航海是靠著遠洋貿易的金錢重利刺激。而現在出海的主角卻從商人變成了書生!他們為什么出海?是為了給自己的的論點尋找佐證,方卿家,你想想要是大明的士人將來能夠在這種想法的推動下,主動嘗試去海外探險,用海外的地理和古跡來證明古書上的記述。不僅會改變大明士人的學風,讓大明的士人以探險為榮的同時,而且還會……” 突然,朱國強的心里冒出一個念頭——“自古以來”,這些考據豈不是就是證明一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這可是真正的“自古以來”。畢竟,這個世界的通行原則就是“誰發現誰擁有”,先秦古人抵達了非洲,他們記下了“角馬”將其命運名“精精”,那自然可以證明“非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 嗯!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 這……簡直就是完美。 現在大明可不是去殖民啊,大明是重返“故地”。 對,沒錯! 對于這樣有意義的事情,大明朝廷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的。 意識到這件事對于大明的意義之深遠之后,朱國強立即說道。 “我看不但應該表示支持,而且還可以設立了一個“皇家地理基金”資助那些探險家和學者,而且還可以設立“皇家地理獎”,表彰那些勇敢的探險家、學者,表彰他們的杰出貢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