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遠在數萬里之外的大明,因為奧斯曼的暴行,而陷入沸騰,整個國家動員起來一支從未有過的力量遠征奧斯曼時。 對于身處蘇伊士的人們來說,他們壓根兒就不知道這一切,但是作為戰爭的最前沿,這里的氣氛顯得有些緊張。在奧斯曼人向開羅集結軍隊時,在蘇伊士,同樣也有軍隊在向這里集結,非但有來自海峽殖民地的援軍,還有來自南洋諸夏的援軍——“攘王襄夷,義之所在”,對于諸夏各國來說,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征召,在得知天朝決定懲戒他們就主動的派出了軍隊。他們的派來的援軍兵力不多,往往是一艘軍艦,一隊步兵,可即便是如此,也充分表明了他們的態度。 而隨著明軍以及諸夏聯軍的到來,在蘇伊士局勢正在發生變化。 “我是應該稱呼你為米哈伊爾,還是艾哈邁德?” 在充滿奧斯曼風格的帕夏宮殿內,剛剛抵達蘇伊士的王立仁,問道。 此刻這位坐在他對面的男子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勾結”杜遠威發動“叛亂”的蘇伊士帕夏艾哈邁德。兩個月前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叛亂”,他所希望的是什么呢?無非就是想要借助大明的力量,借助大明的力量摧毀奧斯曼,從伊斯坦布爾扣留中國使臣起,他就已經看到了這個機會。 在奧斯曼沒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中國,因為蘇伊士城有不少中國商人,他在這里可以直接的接觸到中國人,從而了解中國,中國絕對不會容忍奧斯曼侮蔑并且殺害他們的使節。 無論是為了帝國的尊嚴,還是為了所謂的“面子”,他們必定會向奧斯曼開戰,而事情也正像他意料的那樣發展著,甚至比他想象的還要好。 現在面對這位中國特使的詢問,艾哈邁德想了一會,卻見笑著說道: “現在,我是艾哈邁德,因為在蘇伊士有3萬埃及人,有一天,我希望自己能是米哈伊爾。” “哦,將軍,我記得城內還有一萬多的科普特人,還有幾千亞美尼亞人。” 王立仁直接了當的說道。 科普特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埃及人,是是羅馬時代埃及原住民的后代,他們的先祖曾追隨圣徒圣馬可,成為了中東最早的一批基督徒。在天方人到來之前,這些人是尼羅河文明的主人,他們的文化糅合了古埃及與基督教文化。 擁有自己的語言、政體和教會組織。后來隨著天方人征服了埃及,埃及開始了天方化和綠教化,在隨后的九百年里,在宗教歧視和打擊下,大量的埃及人被迫改變信仰,信奉綠教。至于那些不愿意放棄的信仰的埃及人,則被稱為“科普特人”,法老王的后裔,在自己的土地上淪為了二等,不,五等人。 稟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王立仁當然希望能夠與利用那些科普特人,打擊奧斯曼人以及支持他們的綠教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