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稷下堂。 此“稷下”并不是齊國的那個“稷下學宮”,而是國子監的稷下堂,大體形式就是一個大廳堂,這里是大明的學者們討論學術的場所。來自各地的學者師,在這里研討學術,進行學術交流,或許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異,而會競長論短,爭論不已。但卻最終促進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再次于華夏大地上出現,從而使大明成為當時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中心。 稷下堂四周的座位上,早早就坐滿了國子監的學生。南京國子監學生近萬人,但是稷下堂卻只有千余人的座位,此時走廊里,過道中,都站滿了人,甚至就連窗邊也擠滿了觀看的人。 其中還有一些來自唐、桂、魯等諸侯國甚至朝鮮、日本、硫球等藩屬國,那些“向慕文教”的留學生,前者往往學文科、數學、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醫科,而后者只能學經科(儒科)、法政科、醫科。出則良相,入則良醫,遵循的圣人教化之道啊。 而且能來大明留學的,個頂個的都是當地權貴子民,他們也樂意學那些治國的學問,不過樂意歸樂意,他們對環球旅行,對“華夏先民發現世界”也好奇的很。 環游世界! 多稀罕啊! 多熱鬧啊! 一輩子都難遇上。 學生們擠得到處都是,而老師們多少總有一個座位,至于方以智和朱大公子,他們來的雖然晚,可是憑借著奎娜夫人是國子監資助者的身份,在稷下堂二樓有一間專門給朱大公子留的包間。 堂堂國子監接受資助? 國子監什么時候不接受資助? “捐生”……什么時候斷過? 只不過,過去的捐生的錢是交給朝廷的,而現在,直接交給國子監用于教學。 不過因為國子監的監生名額有限,這幾年捐生的價碼越推越高,從最初的二百兩,一路漲到了1000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