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經濟效率】:62/100 【文化效率】:57/100 【城防工事】:高級夯土包磚城墻(高12米、底厚14米,可擴建,可修建護城河、甕城)、大型城樓(六級城防)、高級石箭塔(六級城防)、中級馬面(五級城防)…… …… “叮!您已對瑯琊城實際控制,且瑯琊城在夏城的控制范圍,瑯琊城的繁榮度將會計入您的總領土繁榮度。您可以對瑯琊城下達指令。” 楚天的夏城已經是城池級別,沒有附庸村鎮的數量、等級限制,只要在夏城的影響力范圍,再加上實現實際控制,就可以將瑯琊城變為附庸。 于是瑯琊城成為了夏城的附庸。 楚天還是打算建設夏城,將夏城當做是主城,等夏城到了大型城池,與瑯琊城合并,很快就可以升級到州級別的巨城。 畢竟夏城目前擁有六級步兵營、弓兵營、騎兵營,還有忠義祠等特殊建筑,瑯琊城都不一定有。 “38.7萬人口……” 楚天看到瑯琊城的人口,竟然是夏城人口的7倍。 不過瑯琊城的民心、治安因為楚天發動戰爭而大幅度下降,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期間城內很容易發生叛亂和起義。 還有一點不足,瑯琊城的行政效率在臧霸的治理下并不高。 “銀庫、糧倉有多少積蓄?” 楚天更加關心切實的利益。 發動戰爭是為了擴大地盤,地盤和人口、金銀、糧食相關,否則沒人會費力不討好去為了虛名發動戰爭。 花木蘭統計軍事方面的數據,而房玄齡則在翻看瑯琊城的戶籍、財政等賬簿。 “所有金銀銅、絲帛、珠寶……大約價值42萬兩白銀,糧食11萬單位。” “看來臧霸搜集了不少金銀糧草。” 楚天得知瑯琊城的銀庫和糧食儲量,饒是他也不禁感慨于數量之多。 11萬單位糧食相當于11萬平民一年的用度。 理論上可以養活11萬士兵。 其實不然,戰馬、馱馬都是耗糧大戶,士兵打仗時的糧食消耗比平時大,運糧的鄉勇也需要消耗糧食。 還有一種情況會導致糧食減少,那就是被敵人襲擊糧道,或者縱火焚燒糧倉。 再加上要準備余糧供守城使用或者用于賑災,11萬單位糧食養活2-4萬士兵已經很勉強。 “獲得42萬兩白銀,這下應該可以分擔夏天涼的壓力了。” 楚天想到經常為了賬目煩惱的夏天涼,42萬兩白銀對夏城來說無疑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即使將10萬兩白銀從瑯琊城的銀庫調到夏城的銀庫,也可以緩解夏城的財政壓力。 “除了金銀錢糧,還有各種兵器上千。主公可以用這批兵器和俘虜的士兵北上攻打陽都縣。” 房玄齡支持楚天不斷擴張的計劃。 攻陷瑯琊城是房玄齡設想中最理想的情況,徐州各個勢力還沒有反應過來,此時北上攻打陽都縣,一定會讓徐州各個勢力措手不及。 “休整一日,收編俘虜,不得擾民。花木蘭、薛禮、李廣輪流率領督戰隊在城中巡視,若是有人擾民,無論是誰,當即處決。” 楚天安排下去。 吞并了瑯琊城的軍隊,花木蘭的輕騎兵數量增加到2500人,大多來自于臧霸和孫觀的家底,被楚天吸納以后,便非常可觀。 突然擁有一支2500人輕騎兵和一支300重騎兵,現在的楚天感覺自己像一個土財主。 如果不是在安市城之戰見到唐軍動輒數萬的騎兵,楚天此時已經飄了。 跟唐軍相比,自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尤其是缺少精銳騎兵。 臧霸和孫觀的騎兵也就只有150人的重騎兵能看。 “這兩個人,押著從軍,讓他們看看,我們正面也可以擊破泰山賊。” 楚天收編臧霸、孫觀的兵馬,此時底氣更足。 在北上討伐齊小白和泰山賊昌豨之前,楚天和房玄齡已經將收編的兵力計算進去。 “南邊的即丘縣有一股泰山賊,下邳的陶謙也有可能北上。攻勢必須要疾如風、烈如火。留5000人守瑯琊城、3000人守夏城,其余人馬1.5萬急取陽都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