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黑店-《這個悍夫該休了》
【偽更,勿點,明早前換成正文】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詩作號為“元和體”。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等。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李紳。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任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后被追贈尚書右仆射。
元稹,唐河南府東都洛陽(今屬河南)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元稹家族久居東都洛陽世代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義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為歧州參軍,祖父元悱官至南頓縣丞,父親元寬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長史。[1]
早年經歷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東都洛陽城南。八歲那年父親元寬因病去世,出生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用柔弱的肩膀擔起了元稹上學的擔子。天資聰穎的元稹不負母親厚望,15歲參加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考試,實現兩經擢第;23歲登吏部科,授校書郎;28歲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考試,授左拾遺,職位為從8品。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運動”,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初進宦海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于京城。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時,正當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護處于危難之中的遠親。亂定,與其家少女相愛。不久,元稹牽于功名,西歸京城應制科試。
選婚高門
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參加吏部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并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生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宝兴县|
玛沁县|
乐亭县|
红河县|
枣庄市|
长兴县|
保康县|
鞍山市|
台东市|
丹江口市|
上蔡县|
昌都县|
张掖市|
板桥市|
连云港市|
黄梅县|
汕尾市|
全州县|
吴川市|
永德县|
安仁县|
伊金霍洛旗|
农安县|
沧州市|
来凤县|
诸城市|
四平市|
辛集市|
清远市|
张北县|
苗栗县|
大姚县|
乌拉特后旗|
周口市|
阳西县|
大连市|
灵宝市|
荣昌县|
牡丹江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