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解刨有兩層意思, 一是對事務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是用特制的刀具把人體或動植物剖開,屬于醫學和生物學的特定用語。 李燦不是學醫的,所以他這個‘解刨大師’的水分很重。 他更愿意稱自己為‘庖丁’,屬于廚工的一種,擅長肢解與分割肉類食材。 李燦中途去了一趟二樓,在行囊里翻出一把很奇怪的小刀。 這把刀長約二十公分, 刀身與刀柄各占一半,頗有種頭輕腳重的感覺。 刀柄纏著帶有血漬的繃帶, 刀身黯淡,毫無光澤, 刀口如月,寒芒逼人。 若仔細觀察,能看見刀身兩側有著一道手指寬、專門用來遏制傷口愈合以及放血的血槽。 整把刀看似不起眼,實際卻給人一種如芒在背的危險感。 這是一把牛刀! 李燦像是欣賞玉石一樣欣賞著牛刀, 左看看,右看看, 愛不釋手。 這把刀是他以前專程跑去鄉下找高人特別打造的,專門用來分解大型食材。 牛刀取名老三, 因為它是李燦的第三把牛刀! 在老三之前,還有老大和老二。 老大是李燦剛踏入廚道之后,父親從外地帶回來的, 老大殺了六百多只雞,三百多只鴨,十二頭豬,兩頭羊,然后刀口遲鈍,光榮下崗; 老二是李燦自己掏腰包買的高檔貨,戰績比老大少很多,只分解過三頭牛,然后慘遭拋棄。 老三是第三把,材質來自溶解后的老大,分解過三十頭牛,至今完好無損! 從三把刀的血淚史中不難看出,隨著經驗積累,李燦的分解技術也在飛速提高。 要知道, 普通人對牛的身體構造不熟悉的話,往往分解一頭之后,牛刀就壞了。 有經驗的人則會順著肉與骨骼之間的縫隙動刀,一把刀常能能分解很多頭牛。 但除了這兩類之外,還有一種人, 他們對牛的身體結構了如指掌,哪怕閉著眼睛,也不會讓刀與骨發生碰撞, 因此,他們的牛刀早已超脫數量之外,逢人只談年份多久。 據說‘庖丁解牛’故事中的主角‘丁’,便有一把使用了十九年依然鋒利如初的牛刀! 李燦這把刀雖然比起‘丁’的那把還差很遠,可好歹也有兩年時間了。 右手拿刀, 左手輕輕撫摸怪物尸體的胸腔部分,除了粗糙的褐色皮膚外,什么也感受不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