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虛空一夢-《太上寶篆》
第(1/3)頁
第七十四章虛空一夢
“上至非非想,下至無間地。三千大千,世界廣遠,人莫能知。”不疑禪師雙手合十,微微搖頭,見到頭陀疑惑,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獄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戒律本身是為了我等修持佛法而設定,你若是心無雜念,何來戒律?”
劉清源聞言暗暗詫異,其實他來之前素舒已經和他見過面,甚至還給了他一些后手。
剛開始劉清源對于素舒所言,不疑乃是禪宗有數的高僧的時候,還有些不相信。
畢竟一個會來奪取他人香火的人,怎么看也和普世價值觀中的高僧大德產生聯系,但聽他這話,劉清源卻知道,起碼在修行上,不疑顯然深的佛法三昧。
按照此方宇宙的佛法基調,心是根本,一切佛法都源自于心,佛陀也只是心靈圓滿的覺者。
因此,所謂佛門戒律本身就是為了純化心靈而存在的,在佛門之中就有個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用來解釋戒律和心靈的關系。
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四處游方,一天他們路過一條水流頗為湍急的河流,見到一妙齡女子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是主動背其女子趟過了河,一到岸邊就是放下女子,帶著小和尚繼續趕路。
一路上,那小和尚不禁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
小和尚一路走,一路想,最終還是忍不住,問自己的師父:“師父,怎么背了女人?這是犯戒啊?”
老和尚聞言卻是嘆息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正如故事當中所言,你既然放下了,又何來執著?因為心有牽掛,所以才需要戒律束縛。但當你真的面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還要死死守著那戒律,而不去幫助嗎?
那么到底是你心懷愧疚,行為上不犯戒,還是幫助他人,行為上犯戒?
很顯然,眼前這位不疑禪師屬于后者,他對于戒律的看法,同樣是將其視作是一種形式,或許他認可戒律在早期對于佛法修持的作用,卻不認可戒律占據佛法修行的絕對主導地位。
“您這樣的想法,被律宗的人聽到,可有的鬧了!”
“他們愛鬧,就隨他們,我做我自己就好了!”不疑雙手合十,笑而答道。
劉清源搖了搖頭,律宗作為九洲五大佛脈之一,著重于研習及傳持戒律,內部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
其中戒法指代的乃是佛陀所判定的戒律,根據佛門古老傳說,在世時,為約束僧眾,制訂了各種戒律,在第一次佛教結集時,由優婆離誦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所傳戒律也有所不同。
然后戒行指的是戒律的實踐,即為對戒律的遵守和對自我的磨礪。
然后戒相為戒的表現或規定,即眾人所知的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最后的戒體,就是律宗的主要學說。戒體可稱“無作”,也稱“無表”,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
說白了,律宗的一些修行都是基于戒律展開,一言一行最好都完美契合戒律,不疑之語,在他們看來,必然是外道中的外道,一個不好,化作道爭都有可能。
對于劉清源的表現,不疑禪師也不介意,他微微低頭道:“這個賭,我們接下了。”
“必然不會讓禪師失望!”劉清揚笑了笑,一手虛抬,一抹月光浮現,其中升騰起一道篆文,篆文之中光輝朦朧,虛幻不定,不疑禪師觀望,只見其中五彩斑斕。
沒入頭陀頭頂之上的時候,他還有點滴本能的反抗,但他似乎更加信任不疑禪師,很快又是放松精神,讓篆文中蘊藏的力量,迅速填充他的心神。
光輝流轉,紅塵百態,卻是于夢中經歷了一生,有道是:自從落發鬧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臂負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乐昌市|
永昌县|
兴山县|
乌兰县|
河源市|
会宁县|
盱眙县|
壶关县|
许昌市|
宜章县|
房山区|
巨野县|
罗甸县|
交城县|
聊城市|
苏尼特左旗|
微博|
宝坻区|
九江市|
怀仁县|
綦江县|
全椒县|
民县|
中山市|
松溪县|
基隆市|
德安县|
新乐市|
寿光市|
讷河市|
新闻|
出国|
南涧|
永修县|
自治县|
平山县|
资中县|
芒康县|
阳新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