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千年未有之變局-《唐朝貴公子》
第(1/3)頁
陳正泰相信那歸義王突利會幫這個忙的。
倒不是說這個兄弟當真可靠。
而是畢竟自己進行了利誘。
即便是突利察覺到了陳家的意圖,也會將計就計。在胡人們看來,漢人深入大漠,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歷朝歷代,根本就沒有任何漢人的勢力真正能在大漠中扎根。
因而,對于突利而言,新近崛起的草原各個部族才是他的心腹大患,而不是陳家。
前期依靠突厥的幫助,將城筑起來,一旦形成了規(guī)模,引起了突厥人的忌憚時,就只能憑借自己了。
一切穩(wěn)妥,到了月中,卻有一道旨意發(fā)了出來。
這消息足以震動長安……李世民的步驟很快,幾乎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
科舉新制擬定,昭告天下。
以往的科舉,不過是朝廷組織一場考試而已,既無制度性的保障,也根本沒有深入至州府。
這種科舉,更多的是一種形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個制度,沒有一個廣泛擁護它的階層,是沒有生命力的。
而顯然,陳正泰對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言,而李世民也表示了接受,而后依靠這個方針,選擇擴大科舉的規(guī)模。
大唐將科舉分為了縣試、鄉(xiāng)試、會試三個等級。和以往舉薦不同,任何人想要高中會試,就必須先進行縣試、州試和鄉(xiāng)試,此后再進行會試。
中縣試者,為童生。
中州試者,為秀才。
中鄉(xiāng)試者,為舉人。
中會試者,則為進士。
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時期的考試手段。
從秀才開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數(shù)額田畝免賦稅的權(quán)力。
功名至舉人者,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實職。而至進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規(guī)定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若無舉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
所有的考試,俱都統(tǒng)一,除了必要的經(jīng)史文章之外,竟還考一定的算學,以及一些常識的知識。
經(jīng)史文章限定字數(shù),出題以春秋、論語為主,既要切合經(jīng)義,又要能議論當今的政事……甚至還限定了文體。
其實這樣的科舉,已經(jīng)和明清時的科舉差不多了。
畢竟這個時代的主流讀書人,還是熟讀經(jīng)史的,若是不將這個作為主要的考試內(nèi)容,只怕天下要大亂不可,某種程度,這也是一種妥協(xié)。
當然,作這樣的文章,也不全然沒有用處。
實際上,這樣的文章是最考驗一個人的水平深淺的,你既要熟讀四書五經(jīng),同時又能熟練的運用文字,同時還有足夠的智慧,在短暫的時間之內(nèi),作出一篇有論點、論據(jù)的文章,但凡能考中的人,無一不是學富五車之人。
這樣的人若是作詩、作詞都是手到擒來,有這樣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哪怕是將來為官,其實也有極好的接受能力。
當然……只是到了后來,這些士大夫們自己玩偏了而已。
只是當下的主要矛盾,本質(zhì)上是皇權(quán)與世族之間的矛盾,至于未來這新興的士大夫階層產(chǎn)生什么矛盾,顯然是以后的事。
至少穩(wěn)妥的方向而言,任何一個新興的階層,未來都可能尾大不掉,可比之當下世族把持一切,對于李世民而言,推廣科舉,已是勢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試內(nèi)容,雖然不占主要,可是算學和所謂的通識試,也是一個看點,譬如,通識試里,就引入了一些陳氏課本中的內(nèi)容,雖然引用的不多。
其實考什么都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還是這一次科舉直接將觸手觸及到了府縣。
也就是說,大唐再不是每三年,誕生幾十年個秀才、明經(jīng)、進士這樣簡單了。
每一年,會有許多的秀才、舉人,每三年,也會有進士冒出來,范圍之廣,以及涉及到了哪怕是區(qū)區(qū)一個縣城中讀書人的命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东山县|
阿克|
澎湖县|
宁明县|
宝山区|
柯坪县|
龙海市|
台北县|
璧山县|
平果县|
壶关县|
宁国市|
林州市|
枞阳县|
台南市|
长乐市|
丘北县|
新蔡县|
台山市|
宾川县|
岗巴县|
临沧市|
三门峡市|
普格县|
镇宁|
灌南县|
龙山县|
阳东县|
安阳县|
阿克陶县|
镇宁|
炉霍县|
三明市|
泽普县|
平顺县|
凌云县|
泾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阿荣旗|
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