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那之后,曹記就不賣米粉面,也不做炒菜,只賣煎餅了。 而江達也從后廚打下手的,正式升為掌勺師傅,每月三千塊固定工資,包吃包住,外加提成。 短短一個星期,店內生意回春,一個月后,賓客滿座。 半年就把房租連帶虧損的部分撈回本。 曹大勇意氣風發,但今天這個局面怎么來的,他心里比誰都清楚——是江達攤煎餅的本事把這個店給盤活了。 他試著按照江達的步驟一比一還原,可做出來的煎餅卻不是那個味兒,總感覺差點什么。 他知道,這個徒弟必須留下! 所以兩口子加倍對江達好,還經常給江家送錢。 江家果然很滿意,只字不提讓江達出師,而江達自己壓根兒不懂,他覺得每個月三千塊已經很多,不僅能讓自己吃飽穿暖,還能負擔弟妹上學,幫補家用。 第二年,曹記開了第一家分店,還是賣煎餅。 同年,第二家分店開到鄰市。 江達作為曹記“第一徒弟”經常幾個店面來回奔波,培訓新廚師,指導煎餅技術,雖然小徒弟們做出來的和他相比還是差點味道,但幾乎沒什么區別,不是老饕根本嘗不出來。 曹大勇看到了量化生產的可能。 他心里隱約有個計劃,但距離付諸實踐還差點勇氣。 這時,他又遇到了之前那位指點過他的商人。 對方居然出自大名鼎鼎的“徽商”一脈,比起“浙商”的開拓創新、“晉商”的抱團江湖氣,“徽商”則以小本生意做大做強和誠信經營為理念。 曹大勇受到了啟發,決定再搏一搏。 兩年后,曹記猶如雨后春筍在f市出現,逐漸有了現在連鎖品牌的雛形。 彼時,江達十九,曹大勇也快四十了。 他一直沒放棄自己生一個孩子繼承衣缽的打算,可妻子就是懷不上。 兩人去醫院檢查,發現是曹大勇的問題。 人到中年,生意蒸蒸日上,財富積累也越來越多,上天卻斷了他的香火,哪怕是個女兒也好啊! 曹大勇一度頹廢。 這時,江達便入了他的眼。 首先,這孩子老實,且記恩,十分厚道。 其次,別人不知道,但曹大勇很清楚,煎餅這門手藝其實是江達原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江達孝順,這些年他和妻子都拿他當半個兒子,早就有感情了。 既然都是半個兒子了,為什么不能徹底變成他曹家的孩子? 曹大勇和妻子一番商量后,都覺得可行,便把想法告訴江達。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