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前面唱的京劇對嗓子的要求很高,楊涵接下來要唱的這一首小曲兒,就簡單多了。 “桃葉那尖上尖,柳葉兒遮滿了天……” 都不用帶伴奏,楊涵給女兒展示了一把什么叫“開口脆”! 他那獨特的低沉嗓音,很抓耳,讓人聽得都忍不住哆嗦了一下。而這種自帶共鳴的戲腔,更是讓楊涵用清唱的詞唱出了這個曲兒婉轉的韻律! “在其位的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吶,此事哎,出在……” 京城小曲的種類繁多,但像這一首就有點偏戲曲的風格,甚至可以說這些小曲也是各路戲曲的一種演變。 楊若伊對戲曲了解不多,甚至她也不太懂樂理層面的東西,但她能聽得出父親唱這個小曲里面蘊含的音樂趣味——圍觀的老爺子們都在聽故事,楊若伊卻對爸爸的“唱”,聽得那叫一個津津有味! 像“在”其位、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吶”,還有前面的桃葉那“尖上尖”,一個又一個復古但聽起來又有那么一點小清新的轉音,讓楊若伊聽得忍不住搖晃起腦袋,那精神振奮的樣子,像極了看到喜愛的動畫片的小朋友。 《探清水河》,這個京城小曲其實講述的是一個為愛殉情的悲劇故事,這里面有著很濃厚的舊時代背景! 楊涵之所以唱這個小曲兒,也是知道在座的這些六十多、七十多歲的老爺子都經歷過過去那個苦難的年代,知道這個故事的時代感或許能讓他們找到幼年時候的記憶——也就是所謂的共鳴。 這不,坐在最前面的符泰寧就聽得津津有味,腦袋搖晃著,有種上個世紀大家搬著小凳子去聽戲劇的那個味兒了! 但同樣是搖頭晃腦,楊若伊的搖頭晃腦明顯不一樣。 她才十六歲,哪里聽得懂這么復雜的愛情悲劇?別說《探清水河》了,就算是拿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故事來給她看,她也不會有多大的感觸——頂多是覺得為愛殉情很震撼,不會去想為愛殉情值不值得,不會去考慮這個悲劇發生的時代背景…… 是的,楊若伊都沒有怎么聽明白歌詞里講述的故事,她其實是沉醉在了這個小曲的旋律和爸爸的演唱方式上! 不知道什么時候,楊涵已經放下了手中茶杯,也不知道從哪里接過來一把紙扇,折疊著用虎口握住,輕輕地在手上打著節拍。 “太陽落下山,秋蟲兒鬧聲喧,日思夜想的六哥哥……”楊涵唱著,手中的紙扇還挽了一個花,嘴角輕輕咧起,微笑地露出了一排白凈整齊的牙齒。 似乎還帶上了詞中深藏的一抹嬌羞的味道,當然,這個嬌羞是不明顯的,楊涵的表現也是一層疊一層,你能細細品得出,但又不會覺得很突兀、很油膩! 這種對音樂的代入是很干凈的,就好像聽京劇的人沉迷于臺上演員對角色的詮釋一樣!當然,楊涵這樣優秀的表情管理,也不是普通的戲曲愛好者能做得出來的! 如果有厲害的評委老師看到了,肯定會驚訝于他的專業,當然,現在這個小茶館,可沒有那么多臥虎藏龍的角色。 “約下撩(了)今晚,這三更來相會……” 楊若伊不知道為啥,她沒有融入到這首歌漸漸流露出來的淡淡憂傷中,反而,她還越聽越開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