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渭南縣,自從李承乾在這里建立了工業區,大量的手工作坊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這個小縣里建立起來。 而這些作坊也招收了大量流民和當地貧苦的百姓,這也算給當地窮苦的百姓多了一項收入。 就在剛剛過去的蝗災中,渭南縣竟然沒有一個人因為饑餓而死,要是換成往年,早就出關逃荒去了,至于死多少人那也就更沒辦法統計了。 百姓進入作坊以后,這里的管事并沒有像地主一樣奴役他們,而是給他們統一的制服,每天都能吃的飽,而且只用勞作四個時辰,還不會耽誤農時。 如果管事們要求給他們增加勞作的時間,也是會給“加班費”的。就這樣,渭南的百姓慢慢的適應了這種新的生活。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這是百姓們的共識,但是在渭南卻不用擔心,要知道百姓家的孩子都念不起書,他們除了種地以外,可供他們選擇的其實并不多。 工業區的管事們會挑選適合少年做學徒,學習他們手中的技藝。在這里的孩子不僅可以掙點錢來貼補家用,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學會生存的手藝。 就說眼前這幾個造紙坊的工匠吧,原來都是東宮的匠人,和其他匠人一樣,只有微薄的薪俸勉強能讓一家老小保證溫飽。 但自從到了工業區后,在李承乾的多勞多得的獎勵制度下,人人都過上了好日子,自家的孩子也能穿上新衣服了。 而這些逐漸富裕起來的匠人們也沒有忘記李承乾的恩典,每日都帶著自己的學徒們鉆研怎么讓紙張成本變得更低,質量變得更好。 說到造紙,那就不得不追本溯源,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方法制造的紙,這種紙,原材料比較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這種技術被逐漸普遍使用。 而這種紙的制作步驟大概有四: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糊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并使其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