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呂震本來正撫須得意,被這話一梗,想反駁吧,可卻無言以對。 “好了!” 朱瞻基喝止了爭執,然后說道:“此次由興和伯做主,這是皇爺爺的旨意!” 方醒看到連呂震都偃旗息鼓了,這才問道:“那兩家使者來了嗎?” 有小吏出去文化問詢,方醒和朱瞻基交換了個顏色后,低聲說道:“呂震不學無術,更談不上腐儒,什么教化蠻夷的說法都是假的,其人真正的目的還是以文御武。” 方醒又不是傻子,而呂震能做到這個位置更不是傻子。 那么呂震為何要說到教化呢? 這個就不得不提到前宋。 宋朝時,皇家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武人的地位非常低。 而一旦有外患時,文官系統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出馬搞定。 可那些草原異族可不會聽你什么飽學之士的忽悠,老子兵強馬壯,不去搶一把怎么對得起祖宗啊! 于是文官系統的解決方案宣告失敗,武人登場了。 可文官系統對武人始終保持著警惕,這就出現了大將出征,卻需要由文官來統御的荒謬場景。 宋朝的武力不弱,這是大家都公認的,可為何屢戰屢敗呢?就算是打了勝仗也要簽訂恥辱的盟約。 看到去問詢的小吏還沒回來,方醒干脆就把朱瞻基扯出去,把文官系統的這種思維說說。 “……在前宋,哪怕是亡國,可文官系統也不會讓出對國家的主導權,明白嗎?” 朱瞻基點頭道:“那呂震剛才的意思,難道是想爭奪主導權?” “正是。” 方醒說道:“前宋打了勝仗也要賠款,這是為何?” 朱瞻基有些懵逼的搖頭。 方醒嗤笑道:“因為那是武人的勝利,可文官系統能看到武人出頭嗎?” 朱瞻基訝然道:“所以文官系統就會用賠款的盟約來確定主導權嗎?可那是在賣……啊!” “賣國算什么?” 方醒不屑的道:“賠款之后,文官系統就會說是他們的勝利,他們用了一點點賠款就把敵人進攻的腳步給阻攔住了。” 方醒目光炯炯的看著朱瞻基都:“當今陛下遷都北平,此乃英明之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把京城置身于草原異族的兵鋒之下,這是在提醒后世子孫要時刻警惕著,稍有懈怠就會有前宋般的靖康之恥!”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