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悶熱的暑季里,林然為孩子們依照后世的教育模式。 給孩子們放了暑假。 勞逸結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一味的枯燥的教科書般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當然放假期間的孩子們也是有暑假作業的。 而且仍然要體驗生活。 好在學生都是林家村和附近幾個村的孩子們,非常便于教育和管理。 因為有狀元郎的教導,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漲。 十里八鄉的孩子們紛紛眼饞林家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孩子們,能無憂無慮的接受狀元郎的親自教導。 他們也渴望能像林家村的孩子們一樣進入林家村的學堂。 很多人托親戚走后門。 七大姑八大姨的關系都拉扯了出來。 甚至是驢尾巴拴棒槌,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找上門來。 祈求能拜在狀元郎的門下。 對此,林然只能深表遺憾。 他也想收下更多的學生來壯大自己的學堂,來為大唐培養更多的新鮮血液。 可是,現實是不允許的。 先不說師資力量是個難題。 就算是學堂如今也已經是爆滿的狀態了。 林然手底下的幾百名士兵,已經有許多人越來越喜歡上了學習。 所以他們在農閑和閑暇之余,都會自覺的在課堂的角落里聽課。 角落里擠不下的時候。 就算是站在教室外面,他們也一樣聽的津津有味。 知識的窗戶一旦打開。 他們眼前看到的便是不一樣的風景。 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 人們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正是一批又一批人永無止境的探索,才造就了我們這個民族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才讓我們哪怕經過血與火的陣痛,也能鳳凰涅槃,屹立在世界之巔。 放了假的林然,小日子過的愜意無比。 除了雷打不動的跑步鍛煉和習拳練武以外。 林然閑暇時間除了逗逗妹妹果果和弟弟厚厚這倆可愛的孩子,就是去后上的池塘里面釣魚了。 這一日,林然用過早飯后。 帶上釣魚的工具便來到了池塘旁邊。 喜歡釣魚的人嗎。 掉的其實不是魚兒。 釣的是心境。 林然上一世學校的周邊就是一處很大的人工湖。 許多老人搬著馬扎,一坐就是一天。 即便是一條魚也釣不上來,也是樂在其中。 可是后山池塘里面的魚兒太多了。 幾乎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 讓林然也越發的開始厭倦這種傻瓜式的釣魚方式。 就在他準備丟掉魚竿,去山里面打野雞的時候。 一聲特別親切而熟悉的聲音,在林然耳畔響起。 “難道是蟬鳴的聲音?” 林然自言自語的嘀咕道。 林然順著聲音往柳樹上看去。 果然他看到了一只蛻變過的蟬殼。 在那離蟬殼不遠的樹枝上。 一只黑色的知了正在賣力的歡唱著。 林然算算日子,如今也正是知了猴快要破土而出的時候。 而今這個時代的人們,卻把這美味可口的野味當作是一種昆蟲。 從來都唯恐避之不及。 更別說是食用了。 還有一些地方的百姓稱之為神仙。 只因為它會脫殼而出的自然蛻變,便將其奉為神仙,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是多么的固步自封。 對于知了猴的美味,林然簡直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很小的時候,他便會在每個夏天麥收之后的晚上,跟隨在父親的屁股后面在地上找眼。 所謂的找眼。 就是知了猴自己即將破土而出前,會在地面上挖出一點點的螞蟻般的細小的眼。 挖好眼的知了猴。 只待天黑以后便破土而出。 很快他們便會順著樹干往樹枝上爬去。 有些體力好的知了猴會一直爬到樹頂上上的樹枝上面。 然后休養生息片刻之后,便會開始自己的華麗脫變。 一直破土而出的知了猴到一直知了的蛻變,正常來說不會超過一個時辰的時間。 因為前世的林然小的時候。 農村里面還沒有開始普及手電筒。 所以天黑以前的人們都是找眼逮知了猴。 老家俗稱摸知了猴。 那時候的人們只能在天黑以前找眼摸知了猴。 天黑以后破土而出的知了猴,絕大部分都成功的爬到樹上成功完成了華麗的變身。 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不長眼的知了猴,往在樹底下納涼的人們腿上爬去。 那真是應了那句歇后語。 茅坑里打燈籠-找死。 后來因為手電筒的普及。 知了猴即便是在天黑以后也逃脫不了手電筒的照射。 人們每逢這個季節,天黑以后。 便一手拿手電筒,一手手持竹竿。 當然還要帶上一個裝知了猴的瓶瓶罐罐。 往村子里面樹多的池塘邊,馬路邊,河道邊而去。 當然知了猴最多最密集的還是整片的小樹林里。 想起這些前世兒時的記憶。 林然的嘴角掛滿了喜悅和憂傷。 那個世界既然回不去了。 就在這個世界好好的打拼一把吧。 既然來過。 就要努力的把這條路走下去。 既然選擇了在林家村教導孩子們五年。 就要無怨無悔的走完。 而且還要做出成績給所有人看看。 即便是哭,就讓自己一個人哭好了。 微笑必須留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誰讓他這具十歲少年郎的身體里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