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看似魔幻,實則不然。 破除思想鋼印之后,必須要認清的現實,就是在1800年之前,印度的棉紡織業,吊打整個西歐。 看清這個現實之后,法國的選擇未必就錯。 英國東印度公司能在印度獲利的原因,不是因為英國人多聰明,只是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機會當買辦。 而法國東印度公司,是真的欲當買辦而不得,沒錢,還整天賠錢——1765年之前,連瑞典東印度公司、丹麥東印度公司都賺錢,為什么法國東印度公司賠錢? 因為新教天主教?被大順制裁丹麥,天主教比法國還虔誠。 因為重商主義自由貿易?瑞典東印度公司為了躲開本國的重商主義法令,之前整天燒賬本,甚至為了做假賬還自己搞沉了哥德堡號。 因為沒有開拓精神?在劉鈺給讓法國學東虜貿易品之前,法國人自己搞出來專門的南美走私航線,就為了換南美白銀來中國買貨。 其實,因為法國的手工業基礎,比丹麥瑞典都好,好的多。 而且法國的商業資產階級是一群弱雞,不敢公開發表《論放開關稅大量進口東方棉布有利于全體法蘭西人民》這樣的高論,只敢發表《論貴族應該廣泛參與對外貿易,提高進口關稅,保障本國工業》這樣的低論。 從這些問題來看,法國人選擇在印度保持和平、通過忍辱負重戰略忍讓,獲得和平,未必是錯誤的選擇。 只不過,現實不是一廂情愿的。 我不想打仗,別人想打我,所以我忍讓退步,別人就不打我了……就這種思維,給馬超爾特扣個蠢豬大臣的帽子,也真是一點不冤。 杜鋒作為大順的錫蘭都督,他個人,對杜普萊克斯的評價,又高又低。 說他高,是杜鋒覺得,這人縱橫術玩的真好,而且戰略上基本對路:不管是率先想到在印度訓練印度土兵、還是認為借著印度節度使紛爭的亂局以少量精銳影響戰事、亦或者琢磨著在印度收鹽稅土地稅而不是做買賣、甚至于拉攏印度王公節度使直接參與政變獲取戰略優勢……都很厲害。 說他低,則是因為,他一肚子戰略,手底下就沒有個戰術天才,能幫著他完成戰略。而且朝中無人支持,好容易盼來了海軍艦隊支援,嘴臭的兩天就能和艦隊司令鬧掰。 戰略上,今天德干節度使內斗政變,杜普萊克斯抓住機會入場得地二三縣;明日支持海得拉巴士節度使,去爭奪卡爾納迪克節度使的頭銜,又得一盟友;大后日扶植傀儡,得到回報成為了克利希娜河以南的副節度使名正言順實行統治。 戰術上,這幫盟友動輒15000大軍,圍攻個600人的城堡,打了兩個月攻不下來;盟友動輒8000大軍,被對面1500打崩。英國這邊連近衛擲彈兵團的連隊都開始往這邊調了,法國的內閣還在琢磨著調回杜普萊克斯換取二十年和平…… 以至于,戰略上一直贏贏贏,戰術上一直輸輸輸,最后弄了個平局。 但直到現在,戰略上依舊占優,主動權其實還把握在法國人手里,只要給予一定的支持,搞事的主動權還在杜普萊克斯這邊。 現在杜普萊克斯居然被法王召回了,而且據說命令是非常嚴厲的【如不聽令,直接逮捕】。 這對琢磨著封侯的杜鋒來說,簡直是天下的喜事。 現在法國在印度的情況,全靠杜普萊克斯一個人在撐著,很多盟友關系,都是靠他來維持的。 或者說,他和他老婆。 杜普萊克斯為了和當地王公打好關系,娶了個寡婦。 一個長袖善舞、頭腦敏銳的外交型萬人迷寡婦。 現在空降過來的這個叫戈登的,當地王公認得他是誰啊?在最需要法國人幫忙的時候,總督被換人了,那我為什么不投英? 法國在印度的局面,就是沒有制度、全靠一個人撐著,標準的人亡政息。 人亡政息的含義和特點,大順這邊的人,太了解了。 換個人,局面就會直接崩。 現在這人馬上就要滾蛋了,杜鋒嘴上頗多惋惜,實則八成的氣力都在維系面部表情不要露出狂喜之態。 因為從大順的戰略上講,調走杜普萊克斯證明什么? 證明劉鈺謀劃的讓法國把力氣花在美洲、必要時候可以放棄印度的陷阱,法國人已經掉進去了。 也證明劉鈺不去搞法國的統制經濟和高關稅,而是大量惠法,收法國的人參貂皮,讓知道自己無力維持多點開花的法國,主動選擇了北美、實則放棄了印度。 只要法國人在印度沒有全面潰敗,大順就沒辦法在印度出手。 大順必須保持和法國的良好關系,至少在一戰打完之前,都必須是盟友。 印度,只能是法國撐不下去,以反正也守不住的印度為代價,換大順出兵,大順才能入場。 法國人可能想的挺好,大順在旁邊,在錫蘭就有駐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