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防御-《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
第(1/3)頁
多佛爾地區的防御體系在一些軍事專家眼里是不合格的,與歐洲大陸上的那些要塞防御體系相比,它的輕重火力分布非常不科學,主體要塞也不夠堅固,設計上整體落伍,大部分設施已經不適應近代戰爭需要,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縱深防御和迂回空間,很容易被敵軍圍困各個擊破。
造成眼下這種情況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多佛爾地區在數百年里只遭受過兩次入侵威脅,從未真正遭遇過戰爭,所以那些從中世紀起就建造的古老防御設施幾乎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這嚴重制約了后世要塞建造者的發揮,因為很多古舊的堡壘在近代的一段時間內確實還還能起到防御作用,鑒于經濟上的考量,議會和陸軍上層都不同意拆除那些貌似堅固的堡壘就地重起爐灶,因為這在政客們眼里那是可恥的浪費,而在陸軍眼里這是摒棄傳統與光榮。
其次,多佛爾要塞防御體系主要是應對海峽對岸的威脅,而在英國海軍包打天下的年代里,這種威脅被下降到了幾乎為零,所以英國政府認為現有的這些堡壘設施足夠應付所有麻煩。
只有在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多佛爾才真正受到過入侵威脅,特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政府真正花了大力氣對其進行了改進和擴建,但是事后證明這又是一次假警報,當戰爭結束后,經濟形勢轉為惡劣,這些新型改造工作再次停滯了下來,所以這些堡壘內的裝備全都是一戰時期的老貨色,不少地方甚至還保留了古老的銅質通話管。
多佛爾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也是制約此地防御體系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這個最靠近歐洲大陸的港口首先是作為貿易港而存在的,軍事價值在經濟效益面前只能放在次要位置,所有的工程都要為貿易發展讓路,多佛爾其實是夾在兩片高地中間的一小片平原,西面是大量南北走向的低矮山梁和谷地。東面則是高高聳起落差有三百英尺的臺地,真正能夠加以利用的平緩地面并不多。
由于幾百年內未遭戰爭威脅,大量的平整土地和平緩坡地當仁不讓的都被民用建筑占用了,而在市民眼里根本沒必要存在的軍事設施被趕到了一些丘陵溝坎坡地上。各個工事要塞被大片的民居街道貨棧廠方分隔開來,陣地如同被民房包圍的一個個孤島,相互之間想要調動兵力轉運物資全都必須穿越狹小擁擠的城區才行。
同樣因為這種地形,多佛爾被一大片溝坎和山坡圈在了中間,一條主干道貫通中線。根本就沒有縱深可言,更別提什么縱深防御體系了。
登陸德軍的攻擊更是直接打在了它的要害上,因為多佛爾防御體系不是一個防御圈,而是一條防御線,這條防線是由一些沿海永固火力點,中心堡壘,側翼棱堡和兩個大型海防筑壘陣地以及海防炮臺構成的,所有的這些全都是為了防御海面上的敵人而構筑的,除了中心要塞和棱堡,全都沒有全向防御能力。機槍射孔和火炮大都是沖著海岸線和港區公路的,他們對來自背后的攻擊沒有多少抵抗能力。
英國陸軍第一裝甲師現在剩余的步兵兵力還不夠湊齊一個步兵營的,那些坦克手離開了他們的鐵殼子后更是連普通步兵都不如。當得知背后出現德軍裝甲部隊之后,多佛爾防御圈內的英軍指揮機構毫無意外的陷入了恐慌之中,每個人都被這個驚人的消息震懵了。
大部分人在聽到這個消息之時都以為一定是出現了溝通上的錯誤,但是當王后私屬騎兵隊的一輛維克斯輕型坦克帶著半個炮塔和殘缺不全的車長尸體倉惶逃回英軍陣地之后,指揮官們才終于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德軍已經登陸,而且已經包抄到了多佛爾的側后。留給英軍指揮官的只有兩條路,固守還是撤退。
只要是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好選擇。多佛爾后路已斷,德軍正在繼續向側后方包抄,德國人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包圍多佛爾地區。如果繼續呆在多佛爾,等待英**隊的將是一場殲滅戰。
結果根本就不用去猜想,多佛爾守軍除了依舊龐大的編制之外,已經不剩下多少戰斗力,德國陸軍已經繞到要塞側后,此前從沒人想過會遭遇到這種情況。城市的后方根本就沒有設置防御陣地,除了在主線公路兩旁有一些反傘兵的壕溝和鐵絲網,最多就只有幾個檢查站形式的路障和簡陋的沙包工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巫山县|
万全县|
托克托县|
从江县|
五寨县|
舞阳县|
观塘区|
维西|
旌德县|
日照市|
济阳县|
陆丰市|
石阡县|
陇西县|
定结县|
留坝县|
阿克陶县|
太谷县|
墨江|
彭山县|
新乡县|
根河市|
镇沅|
大英县|
临颍县|
同德县|
诏安县|
西乡县|
伊金霍洛旗|
通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江城|
南丰县|
景泰县|
高安市|
云浮市|
霍山县|
汉寿县|
林芝县|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