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時德國的化工產業非常發達,已經能夠熟練的從煤炭里提煉出可使用的燃料,四零年時德國已經擁有了二十座大型合成石油廠,每年能夠提供四百萬噸合成燃料,幾乎占了德國國內所需燃料的四成以上。而剩下的六成,只能依靠從各大產油地區進口。 此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油區基本已經被各大列強瓜分一空,根本就沒有給德國留下一丁點份額。特別是波蘭戰役打響之后,在英法四面包夾之下,德國唯一能夠獲得石油的途徑,只剩下了蘇聯和羅馬尼亞。 問題是蘇聯正在埋頭進行工業化建設,自身對能源的消耗很大,可供出口的份額非常有限。而羅馬尼亞的油田,九成以上的股份被英法美等國的石油公司所控制,政府自身控制的份額只占了生產總額的百分之九點七,在開戰之后,英法等國依靠搶購的方式將羅馬尼亞當年的產量一掃而空,結果德國在開戰前只從羅馬尼亞進口了可憐的十萬噸石油。 其實從這時候起,德國燃料危機的陰影已經開始籠罩在這個帝國上空了。 歷史上德國雖然快速擊敗法國,將大半個歐洲掌握在了手中,繳獲了占領國儲備的數百萬噸石油,儲備總數一度達到了一千兩百萬噸,這個數據讓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困擾德國的燃料問題不再存在了。 但是事實上,德國表面上占領了歐洲諸國,其實等于背上了一大堆負擔,因為這些國家的燃油供應也將由德國方面來提供了。 這些繳獲的儲備石油,其實只有一小部分被德國拿走使用,大部分依舊是被被占領國本身消化掉了,因為當他們向德國投降的那一刻,也同時失去了所有的石油來源途徑,強大的英國海軍已經把他們的油船全部劃入了封鎖目標之內。 為了向外界證明第三帝國新秩序的優秀,同時也為了防止后院起火,德國只能打腫臉充胖子,向那些被占領國提供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石油資源。這也是當東線打響之后,德國的石油儲備會迅速減少到危險額度的最大原因。說白了就是德國的石油來源沒有增加,而消耗的單位卻增加了幾倍, 最終當羅馬尼亞失陷,而國內的合成石油廠比英美戰略轟炸摧毀殆盡之后,第三帝國空有百萬大軍坐擁無數技術裝備,卻再也沒有能力發起任何大規模的戰役了。 不過現在歷史已經改變,德國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目前帝國的石油來源已經得到了保障,不但可以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進口石油,同時還得到了英法各個殖民地石油公司生產的原油份額。 看上去似乎德國已經擺脫了石油給予的困擾,但是實質上徐峻非常清楚,想要應對未來那場必將發生的慘烈戰爭,目前德國保有的儲備數量還遠遠不夠。 德國至少要達到每年兩千萬噸的燃油產量,才能支撐起整個德國國防軍部隊的行動,完成統帥部初步預定的戰略目標。 德國正在對國防軍進行機械化改造,各集群對燃料的需求正在飛速提高,特別是各類潤滑油等石油附屬產品,這些產品是無法用液化煤炭的方法來獲得的。 同時德國的空軍和海軍正在飛速發展,特別后者是公認的耗油大戶,一條巡洋艦出去轉上兩天,燒掉的燃油足夠灌滿一個裝甲師擁有的所有油罐,而現在海軍正在加緊訓練,每月消耗的燃料數字更是翻上了幾番。 歷史上空軍消耗的燃油,其中九成以上使用的是合成燃料,問題是這些合成燃油的抗爆性能有限,對于發動機的出力有著嚴重的制約。目前空軍方面正在考慮更換更高標號的燃油,發動機廠也在進行機械結構的改進,德國空軍戰斗機的性能將會得到顯著的提高,但是當改造完成之后,德國空軍將開始對石油燃料產生嚴重的依賴,可謂有所得必有所失,不過前后性能對比之后,這筆賬總體上還算是劃得來的。 ========================================== 求月票,求推薦票,求大家的鼓勵和支持。 排名又跌下來了,很多人依舊不訂閱正版,還有不少人在書評區對情節感到不滿,說內容平淡,說作者在灌水, 還有說只看歐洲的內容,中國和日本最好不要寫的。 我在這里只能向這些書友表示抱歉了,我不會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更不會改變腦子里構思好的劇情發展,實在無法滿足這些書友的口味,希望能夠體諒一二。 謝謝大家的支持。(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