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時我在隊伍的左翼,根本沒注意到意大利人是從哪里冒出來的,當二排的戴恩少尉下令開火的時候,我才發現意大利步兵正在向我們排右翼的坦克與裝甲車發起沖鋒。”德國裝甲兵上士魯道夫.柯澤爾戰后回憶到。 “在公路右側三百米處有一片小樹林,林子外側長了一些一米多高的灌木,我當時還判斷意大利人可能早就埋伏在了樹林里,當然事后發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三排排長多爾曼少尉在日記里寫到。 “你問我當時在想什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唉(笑)。老實講當時我腦子里根本就是一片空白,只想著必須擋住這些意大利步兵,不能讓他們突破外圍防線,沖進連隊的陣列里。幸好我們有足夠的MG機槍,還有二十毫米機關炮。戰后我們在不少意大利步兵的尸體旁發現了還沒點燃的【**************】,你知道那是什么嗎?好吧,看來不需要我特意說明了。”舒恩伯格軍士長在接受柏林電視臺訪談時這樣回答。 關于這場發生在維羅納城郊的戰斗,德軍方面有著非常詳盡的記錄,為日后研究【九日戰爭】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缺乏意大利方面的證言,當時參加戰斗的第一營,最終只有極少數人幸存了下來,但是所有人全都對此事保持著沉默,無論如何旁敲側擊他們都對這場戰斗閉口不談,人們只能從他們恐懼痛苦的眼神中,感受到那個【血腥之日】的慘烈。 七百二十人按照各自的班排分組,拉成了六道散兵線,這曾經是最流行的步兵沖擊隊形,只不過是上一次世界大戰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意大利人沒有絲毫的準備,此時連條最基本的戰壕都沒有,部隊缺乏武器彈藥,更別提有什么補給與援軍。 他們此時除了沖去出打一仗,就只有縮進城市打巷戰了,不管做出何種選擇,維羅納都必定會淪陷。 伯納菲尼上校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向德軍投降的問題,這關系到一個老牌意大利貴族的榮譽,同時他也承擔不起毀滅維羅納的責任。這是一座從公元一世紀就屹立于阿爾卑斯山脈腳下的古城,承載著意大利兩千年的歷史,是莎士比亞筆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家鄉,意大利人乃至所有歐洲人心中的愛情圣地,寄托著無數人的美好愿望。 伯納菲尼知道一旦巷戰爆發,這座古城必定會因此毀于一旦,德國人雖然注重古跡,但是并不代表他們會因此對抵抗者手軟。伯納菲尼可不想在自己死后,還換了一個“維羅納毀滅者”的污名掛在頭上,所以陸軍上校決意親自帶隊出擊,期望在戰斗的初期就光榮戰死在沙場,這樣不但保住了名聲,而且就算最終全城毀于戰火,也沒人能夠對他有所指責。 伯納菲尼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情報,他不知道來犯的德軍是哪支部隊,也不知道對方的兵力有多少,前來報告的村民只說德國人有很多坦克,卻無法說清楚具體的數量是多少。伯納菲尼初步估計這只是德軍的前鋒,應該是個營級戰斗單位,擁有少數的裝甲車與坦克,從這里可以看出這位上校的眼光還是有些獨到的地方,擔任全軍前鋒的確實是德軍的一個營級單位。只是這位熱心的村民急著進城報告情況,并沒有看到浩浩蕩蕩的德軍后續裝甲部隊。 德軍第三十三裝甲團一營的四個連此時在維羅納城外已經聚齊了三個,還有一個中型裝甲連此時正護衛著第一零二炮兵團的摩托化炮兵一營以及第四十七重機槍營向著前線趕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