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工程師代表們面面相覷, 林星潔蹙起眉頭,又重復了一遍。 “我會用超能力……盡量解決的。”她稍微改變了一下措辭,“前提是你們要用我聽得懂的話來說明。” “林小姐,我們不是在懷疑您的能力。”領頭的工程師開口回答,“但就已目前的狀況而言,神舟一號本身就不適合人在里頭生存。比方說駕駛艙的設計空間過于狹窄,只能以固定姿勢蜷縮在里面,所以就算臨時更改維生系統,包括排尿排汗在內,都有相應的管道需要調整……” 神舟一號目前的返回艙內攜帶了一個高約1.7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用于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但要塞進去一個真人就完全是兩碼事了,對方用手比劃了一下。 “你可以理解為醫院里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的情況。” “那就不用維生系統了。” 林星潔的答案依然簡潔。 “還有宇航服,我同樣不需要。” 剩下的人再次面面相覷。 “會不會反而更麻煩?” 有人問道。畢竟火箭的配重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 “不好說。假如維生系統方面能做出讓步的話……” 領頭的工程師皺起眉頭。 “還有,是不是能抵抗失重和低溫環境,在不需要宇航服的情況下,是否能在外層空間活動。失重,低溫,體內外壓力差,宇宙輻射……都是問題吧?” 又有人說。 “事實上,這些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這次計劃的目的是抵達宇宙,火箭發射的過程才是重中之重。上級對載人航天工程提出的任務目標是‘保九爭八’,如今距離千禧年還剩一個多月,我們這也算是壓哨達成了……這話由我來說可能不吉利,但在實際發射前,有些事情,沒有人能做保證。” 在抵達外太空之前,身處飛船內的乘客還需面對上升期間激烈震動導致的共振現象,以及高溫:發射臺本身的溫度超過3000℃,火箭涂層與空氣摩擦的溫度,在升空階段就可達到1800℃以上;而在稠密大氣層中穿行時,平均溫度更是在2000到3000℃之間。 “三千攝氏度,呃……” 林星潔不確定地點了點下巴。 “這種程度,就算我被拋出去了,應該還是能扛得住吧。” 眼前這姑娘的意思,好像是想用人體抗住三千攝氏度的超高溫……面對這完全超出他們常識的話語,在場眾人不知道該做什么反應。 他們不是不了解神媒的地位和種種離譜的傳聞,但科研領域隔行如隔山,想要腳踏實地地完成計劃,終究還是要親眼見識過。 “只要這艘飛船能把我送上天就可以了。” 林星潔很認真地對他們說。 “最壞的情況,哪怕火箭發射的過程中爆炸了,我都能活下來。” “……明白了。”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沒有人再有意見,“我們臨時搭建起了一系列測試項目,目前還在調試中,請位同志稍等一段時間。” …… 1999年11月16日,上午9:25。 林星潔正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在整座迷宮般的發射基地里到處亂逛。 “這是駕駛艙嗎?” 經過模擬艙的時候,長發姑娘特地朝里頭看了一眼,驚嘆了一聲。 “里面真的好窄啊!……哎,行吧,就當為了救人犧牲一下了。” 林星潔心想,要是清月被救回來以后不能好好補償她一下,她就真的要生氣了。 …… 1999年11月17日,20:54,林星潔朝著終于準備完畢的試驗場所前進。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哪怕對于早就有所心理準備的人來說,都是令人驚嘆的: 以人類現有的技術水平,想要徹底模擬宇宙環境還很困難,但一條條分開來測驗還是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復現。為了實現這一點,日前還特地從中核的北山地下實驗室調來了相關人員與檢測設備——幸好在臨省,離得不算遠。 利用多級熱沉輔助絕熱去磁制冷技術,模擬外太空地影區接近零下兩百度的低溫;利用實驗性質的重離子回旋加速器模仿高強度宇宙輻射,需要模擬足以蒸發人體的三千攝氏度高溫的時候,則是直接對著人噴射等離子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