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九百八十章 舞與歌-《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3/3)頁

    在牛的后面,是盛裝的其余女性親戚們,其中一些用竹竿挑著新衣服新絨被。

    舉著鳥銃的音爸爸也在其中,他還不時地比劃著動作,以顯示玄天鷂子祖祖的威武。

    緊跟著是第二家,第三家……各家的隊伍,一時間排成了一條長龍,圍觀的人或者跟隨,或者上坡,或者上樹。鞭炮聲此起彼伏,人群歡呼喝彩,端的是熱鬧非凡。

    來到旋牛場,隊伍開始繞著四周轉圈,四方歡聲雷動,這就是老癟爺所說的“旋塘”了。

    轉了兩圈后,有人從一邊早已挖好的一個泥巴坑里抓來一把泥巴,抹在牯牛的背上,從尾部一直抹到脖子。

    另一個人則抓了一把大米,順著泥巴的方向從尾部到脖子灑在牛背上。

    同時,等候在這里的苗嬸將一對項圈分別戴在兩個牛角上,再用一塊布將這對項圈綁在一起,另外還在牛頭上纏了一只小干魚。

    完了之后,獵戶叔用一塊緞子蓋在牛背上,便將牛拉回牛欄,阿音家的旋塘儀式便算結束了,后邊另一家的牛又接著開始。

    李君閣也終于有時間觀摩起其余家庭的旋牛表演。

    在旋塘隊伍中,每一家都會有一個人,攜帶著被祭祀人生前所喜愛的物件。

    比如他喜歡狩獵,就扛一支槍;喜歡養鳥,就用細竹竿子挑一個鳥籠;他喜歡捕魚,就有一個人表演撒網;喜歡做木匠,就由一個人挑著鋸子、刨子等木匠工具,這是懸天寨鼓藏節最具特色的一個儀式了。

    在牛背上抹泥土,是希望土地豐饒,撒大米,是希望五谷豐登。

    一家一家的,延續了好長好長的時間。

    每一家的程序都一樣,不同的是各家的表演者,扛鳥籠,挑衣物,挑紡具的不用說了,只能跟著走,沒有更多的動作。

    拿農具、禾把、戴漁簍背漁網的,那就還要表演相應的動作,而每到這樣的時候,旋牛塘上就會迎來一個小高潮。

    所祭祀的親人如果是一位武術愛好者,那就熱鬧得不能看了,喝彩聲如同暴雨般席卷整個旋牛塘。

    拉牛旋塘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然后才漸漸地平靜下來,懸天寨人又在開始準備著下一個儀式。

    牛重新在牛欄集中起來,整個隊伍移到了那里,將牛欄圍得水泄不通。

    整個牛欄只聽到人聲鼎沸,鞭炮隆隆,少女們在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育爺爺左手執刀,右手拿著青草,帶著所有的人群圍著牛群跳圓,后面緊跟的是一位挑著飯簍、米酒的寨老,他是第二鼓藏頭,苗語叫“戛雄”,這個儀式意為展示祭品敬奉祖宗。

    跟在第三位的是大祭司,他頭上的小魚干最多,一邊念念有詞,一邊將酒噴灑在地,意為驅惡避邪。

    牯牛在眾人的推搡下不停地在圈內打轉,一是為了向祖宗展示,二來也是讓旁觀看一看自家祭奉的牯牛是多么好。

    在此過程中,各家的鼓藏旗也集中過來。

    苗族就是用這種繡滿圖騰的圣物來招喚祖宗英靈的。

    幾百戶人家就有幾百個旗幡,并由自家的男人舉著祭祖。

    旋牛完畢,將牛重新安頓到牛欄之后,各家各戶,加上各村各寨的代表,幾百人的祭祖隊伍在蘆笙、號角和鞭炮聲中,尤如出征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往剛剛被牯牛們踩平了的旋牛塘。

    按祖訓女方不準進場參加招魂,因此四周山上的人更多了,密密麻麻站滿了本家女性和看熱鬧的親戚朋友。

    幾萬人圍觀的場面浩大而震撼,沖滿了莊重和神秘感。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嘉荫县| 西城区| 彰化县| 常德市| 枞阳县| 章丘市| 本溪| 茶陵县| 镇坪县| 沅陵县| 天津市| 桑植县| 资阳市| 平安县| 图片| 盐津县| 申扎县| 喜德县| 铁岭市| 贡山| 新河县| 祁连县| 达日县| 龙州县| 通化市| 沙洋县| 南昌县| 大同县| 松滋市| 龙门县| 通许县| 天台县| 观塘区| 洪雅县| 葵青区| 鹤壁市| 新巴尔虎右旗| 武穴市| 河曲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