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談判的方式雖然有一些意外,但是霍剛想了想,倒是也沒什么,如果不是因為這條官道無比的繁華,讓它每隔最遠20公里就有一個驛站,這樣的談判那就是草菅人命。 但是驛站早已經(jīng)建立成功,每個驛站不用人多,常駐10人幾乎就可以輕松分配出來了,以為每個驛站騎手狂奔的只需要奔跑這20公里距離而已,最多算上返回的20公里。 這點距離對于馬匹來說都不算是什么重要的體力活動,很輕松,所以如果真的有必要,這么連續(xù)的玩下去都沒有任何問題。 雖然相對于現(xiàn)代的通訊來說沒得比,但是對這個時代來說,已經(jīng)是無比的高效了,當(dāng)然能過這樣談判,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雙方都要對對方很相信才行。 霍剛也不猶豫,直接講自己的要求等全部都寫了出來,尤其是合作的方式等等都寫在了書信上面,比如說承包工人給大唐,讓大唐賺一份承包工程的資金,然后還債。 霍剛為了讓自己的客戶有錢還債,也是操碎了心。 信以同樣的方式返回大唐,就像是李世民所說的,也就是兩天的時間,他就收到了霍剛的回信,而研究這回信自然是李世民跟這些大臣一起研究的,因為這件事很重要。 不過對于霍剛信里面的合作方式,李世民卻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于鐵路的運營成立一個全新的商行,雙方共同監(jiān)督,共同運營,各自占據(jù)一定的股份,李世民沒有任何異議,哪怕這個時間高達五十年,李世民都沒有任何意見。 原因很簡單,從大漢到大唐數(shù)千里的鋼軌以及那火車,都是要大漢來出的,沒有這么長的運營時間,大漢怎么可能出這筆錢?反正他李世民肯定是出不起的,他不用想都知道這個,這個必然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他們連兩萬的明光鎧都買不起,更不要說這玩意了。制造這些的精鋼如果鍛造明光鎧的話,怕不是可以鍛造幾十萬套?至于賺錢還債的問題,李世民想過,那點錢確實是可以還,而且如果說給的工錢不錯的話,而不是直接征辟徭役,整個大唐估計百萬勞動力都可以隨便征辟出來。 對于這一點李世民一點懷疑都沒有,而一百萬人就算是一個人的身上一個月賺一文錢,一個月就是1000貫,一年就是一萬二,這樣的工程至少要做個幾年吧?更何況一個人怎么可能只賺一文錢? 大漢的工人工資李世民是了解的,最基礎(chǔ)的勞力每個月大約240文,如果霍剛愿意按照這個給薪水,那么在大唐,每個月李世民給一個工人100文,都已經(jīng)是高的不能再高了。 這個錢就可以找到無數(shù)的工人愿意來干活,一個人賺140文,一百萬人就是十幾萬貫一個月啊。一年就是一百多萬貫! 不過李世民再三思考之后,這筆錢雖然賺,但是如果賺了這筆錢,那么大唐在整個鐵路商行里面所占據(jù)的份子必然不會太高,所以李世民寧可將工程直接攬下來,投資入股! 可別小看他李世民,這些商業(yè)方面的東西,他可是讓人搜集了許多從大漢弄會來的新名詞,他已將都學(xué)會了,這些名詞雖然乍一聽直白,但是不得不說,卻直中要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