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福建漳州與汀州交界的板溪。 山多奇峻,有水匯集成河,曰為板溪,流淌而下,蜿蜒曲流,流經漳州龍巖兩地。 水流不小,過往兩地民眾自行引水澆灌土地,種植莊稼。 今年閩省大旱,各地河流斷流,水井見底,赤地千里! 板溪卻依舊流淌,水量不減半分! 這是救命的河流,漳州人將河流截了,只流向漳州,滿足汲水和種地的需要。 汀州人大怒,你們要活命,我們就該死了? 于是各村各鎮(zhèn)緊急動員,敲鑼吶喊,嘯聚了幾千人! 他們黑壓壓一片烏云似地涌向板溪邊,漳州人也緊張了,同樣地動員起來,各村各鎮(zhèn)百姓們手持鋤頭、鏟子、鋼叉、哨棒等“兵器”,浩浩蕩蕩地沖向板溪! 準備械斗! 莊稼人也瘋狂,此乃中國特色! 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往往十分驚人,根據文獻記載,雙方兵力加起來幾十上百萬的并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事兒,連營數百里、投鞭斷流、流血漂杵、千里無雞鳴等也不盡是文學的夸張。 即使是民間自發(fā)的械斗也堪稱驚天地泣鬼神,過往漳州人和汀州人爭水,慘烈打斗,最慘烈的一次瞬間即有500余人命喪當場,傷者無算,打得愁云慘霧,一仗下來死傷數十上百人的算是稀松尋常。 眼看著兩邊對峙的人越來越多,幾成漫山遍野之勢,一仗打下去不一些老人思及過往慘烈,無不臉上變色。 兩地不乏社會賢達,開明士紳,站出來勸說大家罷斗,有話好好說! 可是兩邊人那些帶頭者脾氣暴躁,沖著他們道:“沒水種不了莊稼,沒收成不得活,我們要是不爭,沒水無糧,你們賑濟我們么?” 開玩笑,這么多人要賑濟,地主家也無余糧也。 頓時那些人啞口無言,只好罷嘴。 地方上的差役、保甲徒勞無功地勸說著,而地方上的大官們則一個不見。 他們哪敢惹這些紅了眼的農民頭,萬一讓他們知道他們把賑災糧克扣了怎么辦? 激起民變,豈不是惹火上身,就讓他們小民們打生打死,等他們打累了,我們官府再去收拾殘局。 …… 兩邊鼓躁吶喊,吵吵嚷嚷,爭論不休,什么頂你**,丟**,干**之類的國罵不絕于口,夾雜著閩話土語,鬧成了一鍋粥。 就在熾烈升溫,準備迭擦槍走火,進而大打出手之際,一陣號角吹起來,接著一隊威風的火槍兵護送著數人出現在中間地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