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各種說法都有,但其中最為主流的還是趙顯乃是當(dāng)今皇上派人所殺。雖然這些話大家都不敢在明面上說,但暗地里卻是議論不停。 這或多或少讓得民心有些變化。 趙洞庭以前在百姓們興中是完美的,治軍、理政,他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來。但現(xiàn)在,怕不少人對他頗有微詞。 殺害兄弟,這是許多人都不能接受的,哪怕趙洞庭是皇帝。 皇室相爭固然殘酷,但在這個孔圣人之道盛行的時代,還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唾棄這種行為。 有股消息如風(fēng)般忽然涌進大宋國內(nèi)。 曾經(jīng)的廣王趙昺,在蜀中登基。依仗成都府、潼川府兩路自立為帝,國號--新宋。 據(jù)傳,趙昺在登基之時就放話,趙昰殺害恭帝趙顯,誣蔑他趙昺造反,他趙昺有生之年,定要取趙昰頭顱以祭先帝,以肅皇室。 緊隨其后,蜀中白馬軍各地紛紛向趙昺表示臣服。同時喊出要破長沙、擒趙昰的口號。 這自是在大宋國內(nèi)引起更大的浩蕩。 民野間日日都是議論的這事。 開始有讀書人在民間做反詩,大肆抨擊趙洞庭。 而這些“傲骨錚錚……”的讀書人的言行,自是更容易讓人信服。越來越多的百姓被輿論帶動。 軍情處、社安部也在同時間開始露出獠牙,大肆抓捕造謠之人。 整個大宋風(fēng)云涌動。 而這時,作為輿論中心的趙洞庭,則是在寢宮之內(nèi)坐立難安。 當(dāng)然,他坐立難安不是因為這些輿論,也不是因為大宋的暗流涌動。而是因為穎兒要生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