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鴻章奏章上說過,“五年來,我國創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線,總計一萬多里,國家所費無多,巨款來自民間。” 民間自然是為了做生意,但從另一個方面,也有助于朝廷的各種調動。 比如說我們和高盧雄雞在鎮南關的大戰,很多方面就多虧了電報對于各種物資的調動,對于各支軍隊的調派。 同樣是李鴻章上奏說的“當時正值法人挑釁,將帥報告軍情,朝廷傳達指示,均相機而動,無絲毫阻礙。中國自古用兵,從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 只不過李中堂萬萬沒有想到。 僅僅是他和慈禧離世后沒幾年,新軍的進步人士就靠著無線電的各種竄連,直接推翻了我大清。 倘若沒有方便的各種聯系,沒有電報這個神器,說不定我大清還能硬撐幾年。 電報對于大清的作用都如此之大,對于積極推行商貿的大康,自然也是用處多多。 也不用柳銘淇怎么的急功近利。 只要能在三十年之內,在重要城鎮里面普及了電報,那便可以叫做功德無量! …… 此事暫且按下不提。 再怎么的想要行動,也必須要等到柳銘淇把宗室們整合了之后,大家靠著裕王府的商品賺了大錢之后,才有能力和興趣去推動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 現在還是顧著眼前要緊。 由于葛松道都說了,可以讓柳銘淇接觸到洪災相關的文書,陳星貴也能從府衙里面調集這些文書的副本出來給他看。 那群糧食商人的速度非常快。 這才兩天的時間,他們已經在成都周邊的新都、新繁、龍泉、雙流、郫縣等等近郊區域,換來買來了一千二百萬石的麩糠。 這便是成都平原這個承載了三分二天府之國美譽的地方的底蘊。 這還根本沒有到頭。 這只是成都周邊五十里路的范圍內,如果把兌換購買范圍擴展到方圓一百里的距離,那才是全部成都平原的精華。 難怪葛松道這么有信心換取足夠的糧食了。 四川的人口才八百萬,哪怕是有一百萬受災,這么多的麩糠也足夠他們過日子了。 況且在四川,恰好就是在暴雨來臨那幾天便已經瘋狂搶著收割了水稻。 現在雨已經完全停下了,只要晾曬干稻谷,便可以拿來脫殼取米,獲得糧食。 這一年的收成便不算是白費,大部分老百姓們受災的苦難并沒有那么大。 只有那些連家都全部被淹沒的老百姓,才沒有半點辦法——哪怕是你收割了水稻,家都被淹了,你放哪兒? 所以水稻還是通通都毀掉了,只能通過成都這邊給他們救濟。 各地受災的情況,此時也一一的全部寄到了巡撫衙門和總督府匯總。 柳銘淇便看到了來自于宜賓和重慶這兩個地方的報告。 宜賓屬下七個縣就被淹了四個,府城都差一點被淹了。 受災田地更是高達數百萬畝,受災民眾多達三十多萬人。 就這,還算是比較輕的。 重慶毫無例外的成了最慘的地方。 宜賓有岷江和金沙江匯合成了長江主干,一路奔騰向了長江中下游。 第(2/3)頁